丹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是大通胀,我又回来了 [复制链接]

1#

本文为大通胀系列的首篇。

如此硬核宏大的选题,我的半吊子水平肯定应付不来。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来自周金涛先生十几年前的两篇报告,这两篇雄文均被收录进《涛动周期论》,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买书收看详细内容。

多说几句:

世人初识周金涛多始于年3月那场主题为《人生就是一场康波》的沙龙分享,对于过去和未来的几个「神预测」让大家印象深刻。宏观经济研究本就容易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周金涛主攻的又是描绘「技术进步提升生产效率」的康波周期,一轮就要几十年,再叠加他英年早逝的经历,更显有些玄学般的宿命论。

但这一切并不神秘。周金涛在《三周期嵌套—从熊彼特到罗斯托》这篇报告里解释过其宏观框架的理论来源和搭建过程(该篇亦收录于《涛动周期论》)。

此外如果大家对技术周期感兴趣,可以找《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一书来搭配阅读(感谢望岳投资南添老师的推荐)。现在中信建投出品的一些宏观策略报告中仍能发现这两本书的影子。

周金涛的报告虽多写于十几年前,但天王过于深刻前瞻,又多涉及周期在未来的演化预测,因此文章的半衰期很长,且越后期看越有力量。

本文主要参考的报告《色即是空·世界经济的共生模式》成文于年,16年前的框架和逻辑解释起当下来依然通透无比,并且对比年更远的未来做出了预测,不服不行。

再次向天王致敬!

······

作为开篇,我们会先绕开对两次大通胀的讨论,而是深入更底层的决定机制——「世界经济的共生模式」来梳理全球经济中供给和需求的源头。

世界变化太快,让资源问题显得更加永恒。

何为资源?资源源于土地。

土地里的金属系、石化系、农业系资源构成了纷繁芜杂的工业体系的基础。像这样:

资源约束是一种最典型的经济增长约束形式,它往往还会触发金融约束和需求约束。因此资源(大宗商品)既涉及自己的行业问题,作为成本项又涉及制造业的博弈问题,更涉及到世界经济增长的问题。

决定资源价格的因素有很多,但最基本的因素,还是资源本身的供给VS经济发展的需求。

因此,资源价格大通胀一定是资源供给和需求矛盾极度冲突时产生的,这才是问题的核心。现在流行观点喜欢把大通胀归于世纪大放水,但没有供需缺口这一前提,多么天量的流动性都不可能导致资源价格猛涨。

这里我们举三个例子来论证流动性、供需缺口、通胀三者的关系:

①日本大放水了30年,从来不缺流动性,但求通胀而不得,因为实体经济没需求,流通性仍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②年各国都在放水刺激疫情下的经济,但同期油价低得离谱,因为疫情抑制了实体经济的需求。

③年美国通胀开始悄然走高,因为财*直接给消费意愿高的穷人发钱,使得需求猛涨,而同期疫情压缩了全球供应链的生产和运输能力,供给减少。

既然供需缺口是通胀的主因,那么世界经济长周期的衰退叠加中周期的强劲复苏之际,就是供需矛盾极容易出现极度冲突的时候。

原因在于:

世界经济长周期的衰退→大宗资源供给能力的持续衰弱

中周期的强劲复苏→对资源品需求的迅速增加

总结:这部分我们厘清了何为资源,以及供需缺口是形成通胀的必要条件。

······

资源供给和经济需求的源头——世界经济的共生模式。

所谓「世界经济的共生模式」是指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产业分工国际化的背景下,资源国→制造国→消费国,三者相互依赖共生的体系。

如上图所示,深入其内部肌理可以发现:

OPEC、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拉美非洲等资源核心国的大宗商品主要用于出口而非自我消费;

中、日、韩、德、越南等制造核心国的产品用于出口的比例十分庞大以至于外需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

美国和西欧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对制造国的产品依赖度很强,他们消费,但不生产。

这三类国家形成的共生模式说白了就是「全球化」,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逻辑。不同类型的国家完全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并强制性地按照全球化要求的角色来实现自身经济增长,因为一旦脱钩,结果将更糟糕。

P.S.在周金涛这篇报告成文的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确实以外需(出口)驱动为主。但在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是内需(消费+投资)驱动了。我国零售市场已经在去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这也是内循环为主的底气所在。

如今这一全球经济共生模式仍然清晰可见地有效运行着,只不过摩擦和阻力越来越大。

······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分析共生模式的内部运转逻辑,以及它和通胀之间的关系。

共生模式将三类不同的国家紧紧拴在一起:

消费国的经济增长需求给制造国的出口带去订单,制造国的经济增长需求给资源国的大宗商品出口带去订单,而消费国的经济增长也依赖于另两类国家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外债——

资源国和制造国的出口换美元外汇,再把持有的美元买成美债,美元回流美国,从而推高美元资产价格(最重要的当然是美股和美房),压低长期利率。同时美元便利还为美国人提供了消费信贷便利,和高科技研发投入的融资便利。

这个共生模式是从何时开始的?

我们来快速回顾下历史:

二战宣告了英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衰败,美国登上历史舞台,并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串联起了各国货币,建立了全球化共生模式1.0体系——即美国通过美元的扩张式发行来支撑自己的内部需求,通过美元回流的方式规避国内储蓄率过低导致的资金成本多高的问题。

后来,这种无节制的美元扩张引发了金本位难以为继,最终被抛弃,共生模式进入2.0体系,美元的信用扩张被发挥到了极致。

这个过程中既有美国产业结构转移的变动,外迁制造业,发展金融和科技;又有美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不断扩张恶化,08年次贷危机QE→20年疫情QE,印印印...

而被外迁出的制造业又开始了在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迁移:

年代的西德+日本→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21世纪的中国

这种产业迁移有序带动了参与其中的经济体的工业化、城市化、天量固定资产投资、居民部门富裕,内需市场的壮大。

而对美国来说,真正对通胀敏感的制造业由中国等承接,经济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占比越来越低。净出口更不可能了,共生模式决定了美国长期保持进口,经常账户永远赤字。贡献经济增长的唯有消费。

因此,美国的消费需求在没有贸易顺差的支撑下,能依赖的就是财*赤字以及美元信用扩张体系。虽然技术创新的主导力能够维持它在共生模式里的主导地位,但在长波周期的很长的一个阶段,共生模式里最需要的却是美国支撑力最薄弱的消费需求。

国内通胀当然不利于消费需求。贫富分化当然也不利于消费需求,因为穷人的消费欲望更高,中产和富人的投资需求更强。

······

再看一遍上图:

正常情况下,生产、消费、价格是同时决定的。

但在共生模式下,资源价格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加入了*治因素后,调节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另外,碳中和时代下,针对资源能源的税收*策和产业*策也要被考虑进去,复杂plus。

共生模式下的生产与消费分别由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主体所决定。真正承担资源通胀压力的不是消费核心国,而是制造核心国,这要求制造核心国牺牲利润。那我国只能干挺着吗?非也。我国贸易长期保持顺差,经常账户盈余本就是汇率升值的一大基础。

复盘共生模式你会发现,这个体系的核心在于美元,资源国和制造国的生产都是为了换美元。因此,美元的国际地位和信用是全球化共生模式的基础。

如果美元坚挺,这个模式就能维持。但共生模式是建立在经济和金融市场失衡基础上的:美国需要长期进口,长期保持贸易逆差,经常账户赤字——这意味着美国的对外负债,也是汇率贬值的基础。

如果美元不坚挺转而贬值了呢?美国偿债能力受到大家质疑了呢?市场不再信任美债而大幅抛售呢?美国国家资产负债表扩张恶化,想耍流氓了呢?主权信用瓦解了呢?想耍流氓了呢?

事实上,英国已经开了头,直接抢了以色列籍俄罗斯富豪阿布的切尔西球队和能源公司。把李*瓜都给吓跑了。

经常账户长期赤字,丧良心的天量放水让美元有长期贬值的基础。

基于以上,周金涛在年做出以下预测:

美元潜在的贬值压力不会随着美元加息导致的升值而减弱,一旦加息周期结束,美元重返贬值之路的可能性很大。美元回流美国的现象是否持续就会成为很大的疑问,美元和美元资产价格下跌的风险开始暴露,从而使美国经济增长也面临风险。中国经济以及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也会面临连锁反应,共生模式走向瓦解。

······

我们在本篇中并未过多讨论通胀,而是梳理了全球经济共生模式下,供给和需求的根源分别在何处,以及美元作为这个脆弱且失衡体系的连接器,长期具有贬值趋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