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5期。
作者:李秀辉,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经历了每十年左右一次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但经济周期的原因到目前为止仍众说纷纭。本文全面回顾了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并着重探讨了货币、信用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无限制地发展生产能力和人民大众的贫困及其有限的消费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企业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在愈来愈多的生产环节中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这必然要引起各个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引起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这个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所促使的许多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是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在马克思晚年的著作中,他还从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的矛盾论述了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原因。尽管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和信用货币不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没有信用和信用货币,就不会产生商业周期。马克思反过来也看到,信用虽然加速甚至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但是在经济危机之后,信用扩张也有助于经济状况的好转和经济景气的再次到来。20世纪之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仍然不断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因此马克思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到今天仍然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危机;货币;信用
自18世纪下半叶欧洲的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过去多年时间里不断经历了各种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的周期性经济波动,这种经济波动被经济学家们称作为“商业周期”(businesscircles)、“贸易周期”(tradecircles)或“经济周期”(economiccircles)。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危机不断地重复发生,尤其是经历了-年、-年和7-8年这三次世界性的经济大衰退,经济周期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到了20世纪,随着西方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常常交织在一起,乃至7年开始的这次世界经济的衰退,也先是从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开始的。因此,研究货币、信用与商业周期的关系也成了当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但是目前经济学流派对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世界近代历史来看,资本主义体系的经济危机是在18世纪后半期出现的。早期的经济危机只是局部性的。到了19世纪初,年在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而且危机的间隔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自年至年,大约是五年一个周期,年的危机是一个转折点。“十年一个周期,大致只是从年才明显地表现出来(由于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开采,世界市场终于形成)。”从年到年,周期是十年一次。年危机爆发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危机变得更加深刻和旷日持久,由危机和萧条向新的复苏和繁荣的过渡更加困难。马克思指出,“从年(从九月恐慌)到年这一时期,即持续危机的时期。”“这样严重的、几乎持续五年之久的危机,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在马克思开始其理论著述的19世纪40年代,英国和欧洲各国已经出现了数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当时的银行和信用体系已经比较发达。故从年上半年写作《哲学的贫困》一书开始,马克思已经注意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危机现象了。在年1月《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于年12月至年1月)和《年至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写于年底至年3月),马克思都初步讨论了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危机问题。19世纪50年代从巴黎和布鲁塞尔移居到英国伦敦开始系统地研究经济学之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年草稿)》中,就比较系统地论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商业周期问题了。尤其是在后来的成熟时期的著作《资本论》三卷中,马克思全面、系统和深入地从许多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商业周期问题。马克思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是深刻的和超前的,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和解释力。后来许多经济学流派关于商业周期原因的解释都从马克思在19世纪的论述中汲取过理论营养,或者反过来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商业周期及其原因的解释,影响了后来许多经济学流派的商业周期理论。
因此,本文旨在对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商业周期理论进行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理论回顾,并侧重他对货币和信用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与影响的分析,希望能够在理论上为理解当今世界仍然不断发生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提供一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论证思路。
一、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并未对经济周期理论写过专门著作,但是在他的许多著作中有关于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理论的论述。纵观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前的萌芽时期,马克思在一系列著作中对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周期进行了零星的描述和分析;《政治经济学批判》形成了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思路;《政治经济学批判(-年草稿)》则对经济周期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理论的系统化论证的成熟状态。本部分主要集中于前三个阶段的论证,本文余下部分则对第四阶段进行了展开分析。
(一)从《哲学的贫困》到《年至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萌芽
年,第一次普遍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这自然引起了马克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