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总编辑走基层丨打通青山山更青河南日报客 [复制链接]

1#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孙德中王小萍赵力文

地处豫西丘陵山区的三门峡,群山耸立,小秦岭、伏牛山、熊耳山、崤山横亘连绵。山外青山,处处美景,宛如世外桃源。在叠嶂的山峦中,散落着一个个美丽山村。由于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产业薄弱,部分“山窝窝”成了“穷窝窝”。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干部群众齐努力,冲出大山闯富途,演绎出一个个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临近年终,记者来到三门峡市最后一批脱贫的5个村,倾听走访,见证山乡变化。

在皑皑白雪映衬下,石家村红彤彤的柿子树分外亮眼。聂金锋摄

打通交通梗阻

石家村、花马村、白石崖村、南洼村、西山底村,5个村均在卢氏县、陕州区、渑池县大山深处。山路迢迢,通往村子的山路,沿着河谷、山脉盘旋往复,使得并不太遥远的直线距离被不断延长。望山跑死马,远处的山头看着不远,要过去却要大半天。

“过去太苦了,走出大山太难了!”渑池县南村乡南洼村66岁的村民张长群感慨地说,那时候跑一趟县城不太容易,一大早走,快中午了才赶到乡里,坐上长途车,到县里就快到晚上了,只能住旅店第二天再办事,回来又得一天。

即使一个村子里,居民组之间交通也不便利。

“来村这几年,我是充分体会到了山里的交通不便、人口分散。”卢氏县潘河乡花马村驻村第一书记员安良说,在村里道路改善之前,他从村部去最远的一个居民组,翻过一座山,要走一个半小时。即使开车,也需要绕路,要跑一个半小时。

不光道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不足,严重制约着山村发展。“年刚来驻村的时候,手机信号都没有,有多天打不成手机。”员安良说,村里开个会只得挨个提前通知。

打通交通梗阻,改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是这些山村脱贫攻坚要做的头等大事。以卢氏县双龙湾镇石家村为例,这些年逐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吃水——原来村民自己就近挖井吃水,现在修建了21个蓄水池,户户通上自来水,吃水安全有了保障。

用电——原来虽然通了电,但全村只有1台变压器,用电只能照明,不能用大电器,用个水泵都受影响。现在装上了4台变压器,供电能力大大提高,也能用上粉碎机等机械了。

道路——原来只有一条土路,山的另一边有3个居民组,最远的村组到村部得十来里路,想开车走水泥路得绕镇里10多公里。年,修通了一条7.7公里长、4.5米宽的水泥主干道从村外直达村部,10个居民组之间也铺上了3.5米宽的水泥路。

多次对山路进行改造提升,特别是年经过彻底整修,5个村均有了从县城直达村部的水泥公路,也畅通了村内居民组道路,有的村甚至还实现了道路入户。

有了新路,更快连通大山外面的世界,呼啸而来的汽车越来越多,来村里的人也多起来了,昔日的小山村人气也变旺了。

如今,5个村全都开通了班车。“现在出入大山方便多了,坐班车2个小时,就能从村里到县城。”南洼村村民张长群介绍,有的富裕村民也买了汽车,现在村里有了30多辆汽车,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此外,一部分贫困户通过易地搬迁政策,离开了原本居住的山村,搬到了县城、乡镇,开始了新生活。仅石家村、花马村分别就有63户、24户贫困户搬出大山,告别了不便的生活环境。

资料图片:环境优美的花马村

打通产业瓶颈

林海苍茫,绿色宝藏。靠山吃山,山村原本有产业,但普遍存在规模小、附加值低、金融支撑不够等瓶颈。如何强化产业扶贫、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成为最后一批5个村脱贫的着力点。

“地处山区,由于独特生态条件,有着种植中药材的优势。”石家村驻村第一书记郭辉说,早期群众自发种植中药材,但规模不大,这几年在党委政府引导下,村里扩大了种植中药材规模。目前连翘有亩,天麻有2万多穴,丹参、黄芩、苍术合计有多亩。

11月底,海拔高的豫西山区已是飘雪的季节,山坡上白雪皑皑。走入村民张彩行家里,一间屋里满是晾干的天麻等中药材。靠着中药材种植,他们家脱了贫,日子开始红火起来。

张彩行说,村民人人学习天麻等中药材种植技术,一茬天麻种埋下去,三年后就可以收获了。他在家里附近坡地上也种了穴天麻,这就是来年幸福生活的希望啊!

在南洼村,一层层梯田坡地满眼都是花椒树。年开始,当地以每亩补贴元的鼓励政策推广种植花椒。如今,全村种植了2亩花椒。

76岁的村民张小关,尝到了改变种植结构的甜头。他家里四口人,原来只种玉米、小麦,一年只收入0多元。后来改种了14亩花椒,再套种辣椒、玉米、豆类、花生、红薯等。今年七八亩花椒挂果了,仅花椒就卖了1万多元。

提升生产效率,也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措施。山区坡地耕种,大型机械用不上,以往只得靠人力,近年来微耕机等适合山地耕种的新型农机得到推广使用,深受山区农民欢迎。张小关也以一半补贴优惠购买了一台价格元的微耕机,减轻了繁重劳动,大大提高了效率。

有了规模,货卖堆山,还要解决销售问题,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

陕州区店子乡白石崖村这些年在脱贫攻坚中有了较为成功的探索。在驻村工作队指导下,注册成立了铭柏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一座平方米的农副产品初加工车间,形成了蜂蜜、石磨面、五谷杂粮等6个系列20多个产品,通过超市扶贫专柜、上网直播带货等多种渠道,把农产品变成商品对外销售。

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实践,让贫困户顺利获得小额信贷,用于发展生产,石家村村民卫磊磊就是这样的受益者。

卫磊磊一家原来也是贫困户,住在深山缺乏致富门路,父亲又经常生病,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年下半年他听说有了扶贫贷款的好政策,就贷了5万元扶贫无息贷款,买了一台榨油机,从此他的好日子开始了。他来到镇上租了一间房子开了间名叫“常香”的油坊,每榨一斤油收5角钱加工费,一年下来,能收入四五万元。

在轰鸣作业的油坊里,摆放着一桶桶印着“常香油坊”商标的食用油,徐徐流出的核桃油浓香四溢,卫磊磊讲述着这几年的脱贫经历,脸上不时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现在村里水、电、路等问题都解决了,有了好政策,发展产业也有群众基础了,下一步就要把产业链再做长些,把资源优势充分转化。”郭辉打算,村里有了资金,也搞个加工厂,进行中药材加工,提高村民收入附加值,充实集体经济。

资料图片:白石崖村村民生态养蜂

打通美丽未来

党的政策落实好,人民群众忘不了。路边装满木篱笆,健身器材排成行。

美丽村庄真好看,还有一个大广场。花草树木都栽满,天生印石站一旁。

这是潘河乡花马村宝岔居民组脱贫户阎保柱所写一首长诗的片段。阎保柱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小山村的大变化,以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幸福感。

道路通了,山村与山外的世界连成了一体,发展的路子更加通畅,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从三门峡市委到各乡镇都在谋划下一步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山村规划更加亮丽的未来,把脱贫攻坚的成果顺利地转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在5个拥有绿水青山的山村里建设深睡眠小村和文化旅游特色小村,吸引更多人休养旅游,使小山村发展拥有持续的动力。

今年,花马村进行了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村里变美了,不仅仅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也为未来依靠绿色资源发展康养旅游打下了基础。”员安良说,毕竟村里要大发展,还是需要城镇居民消费来带动。

在白石崖村,原先村里到处都是烤烟房、牛棚,去年集中建设了头规模的牛舍,清理了杂物,解决了人畜混居问题。整洁美丽的山村景象越发美丽,吸引了迪信通企业来投资打造深睡眠小镇,建设乡村旅游设施,目前项目规划设计正在论证中。

一条古代太原通往洛阳的阳壶古道途经南洼村,古道上铺砌的片石、卵石诉说着历史沧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当地保护古道,保留石头老屋,保存磨盘水槽等老物件,并在建成的小游园集中摆放展示。“村里要留下记忆,为未来的文旅发展留下基础。”南洼村驻村第一书记代健说。

西山底村北临黄河,南接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景区。千百年来,这个村因村边的黛眉庙和庙里古柏树名扬黄河两岸。清嘉庆《渑池县志》载:“黛眉圣母庙:黛眉山麓,又名山底庙。内有古柏,大可六抱,垂荫一庙。”古柏树传说是黛眉娘娘亲手植下的,树龄在岁以上。

“这边小楼承包给黛眉山景区作农家乐,一年收入两万多元,每年夏天,都有游客开车到我们村子里住,还买走村民的蜂蜜、香油和小杂粮。”南村乡党委委员张华国对着一处已开发的院子介绍道。

村里还有许多石砌的院落空着,乡党委书记何蔚打算再整修出几个院落,搞特色民宿,吸引游客,当问到可否挂牌“艺术家部落”,何蔚很兴奋,连连说想到一起了,“站在村子里俯看黄河东流,仰观黛眉云天,真很适合静思创作。”

记者走访的这5个山村,都具有特别安静恬淡的气质,处之偏远,远离喧嚣,是都市人向往的桃花源。炊烟袅袅、牛铃叮当的白石崖村早已是三门峡、洛阳驴友钟情的目的地;西山底村那静若处子的古朴与安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以自然生态和古朴文化来营造深呼吸、安睡眠的家园,在这5个山村正渐次展开,山村美好的未来就在村边的长流清溪里、山顶安闲的白云上,我们期待着!

编辑:张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