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皮肤科治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来源:证券时报电子报
核心原因在于国际热钱投向突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由不影响通胀的楼市、股市、币市等“突然”转向大宗商品市场。这种“突然”既“突然”也不“突然”。
任寿根
严重的通胀会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削弱居民社会福利和幸福感,引发货币贬值以及社会恐慌,所以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始终高度重视通胀问题。自年次贷危机之后的十几年,甚至往前再推一段时期,欧美等国家的经济运行状态似乎与通胀毫不沾边,一度实现了低通胀下的“豪华”式经济增长,但是,为什么年10月之后欧美国家“突然”爆发通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必要对此再深入分析。
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通胀。纸币时代出现之后,常常伴随着通胀现象。在纸币时代,如果发钞规模超出一定标准的“锚”或参照点,就会导致出现两种结果,要么是泡沫经济繁荣,要么是通胀。萨缪尔森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中指出,通胀的本质特征为连续性的全面的物价水平上涨。费里德曼坚持认为高通货膨胀率就是因为政府印钞太多,而且认为印钞太多是唯一的原因。费里德曼这种通货膨胀的货币观已深入人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应对通胀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货币政策,甚至有时是唯一的政策措施。通货膨胀肯定与货币超发密切相关,但超发货币为什么会引发通胀,费里德曼并没有说清楚。而且,费里德曼还指出,货币超发短期不一定会引起通胀,长期会引发通胀。这个观点难以解释这个事实,即自年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发行钞票,直到年下半年之前这长达13年的时间里,欧美等西方国家并没有出现通胀,更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胀,期间有的国家甚至一度出现通货紧缩。所以,通货膨胀不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且它与货币流向、国家产业政策、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商品和服务供求均衡状况等密切相关。从本质看,通货膨胀是一种市场“极化”引起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是一种与资金配置、资产配置方向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
其次,应弄清楚欧美这次通胀严重程度如何。传统经济理论将通胀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温和的通胀,通胀率在3%左右,这类通胀不仅对经济无害,甚至对经济有利,因为适度的通胀有利于经济增长;第二类为加速的通胀,通胀率达两位数或较低的三位数,居民抢购房地产而资本市场崩溃;第三类为恶性通胀,通胀率超过了较高的三位数,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崩溃;第四类为隐蔽的通胀,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实行价格管制和实物配给制,但实质通胀率却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货币发行规模越来越大,衡量通胀率的基数也越来越大,按照传统经济理论对通胀的分类,已不合时宜,甚至对经济决策产生重大误导,比如当通胀率达到10%时,实际上通胀已经很严重了,但按照传统经济理论的分类,10%的通胀率归为加速的通胀,并不算严重,这样政府可能推行温和的政策,进而错过治理通胀的时机。可对传统的通胀分类进行修正,将通胀分为三类,一是适度通胀,通胀率一般在3%左右,这与传统分类相同;二是恶性通胀,通胀率超过8%;三是超级恶性通胀,通胀率超过三位数。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滞涨时期,欧美国家出现恶性通胀是不争的事实,以年至年为例,欧美国家平均通胀率为8%至9%之间,所以,当一国通胀率超过8%可定性为恶性通胀。欧盟年5月通胀率超过8%;美国年6月通胀率为9.1%、7月为8.6%,英国5月通胀率为9.1%、7月达到11%,均创近40年新高;荷兰通胀率年7月达到10.3%;法国通胀率5月为5.2%、6月为5.8%、7月为6.1%,均为年以来最高水平;德国7月通胀率近8%;西班牙7月通胀率为10.8%;葡萄牙7月通胀率为9.1%;希腊7月通胀率为11.6%。除欧美国家之外,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爆发恶性通胀甚至是超级恶性通胀,阿根廷年8月通胀率高达71%,土耳其6月通胀率为78.6%。
最后,应弄清楚造成欧美这次恶性通胀的核心原因。传统经济理论将通胀成因分为两类,货币因素以及非货币因素。货币因素是指货币供给过量同时利率过低造成通胀,货币主义理论基本持单一因素决定观点,即货币因素是造成通胀的唯一因素。非货币因素主要与供求密切相关,主要包括需求引致因素、需求结构变动引致因素、生产率差异引致因素、成本引致因素、供求共推引致因素以及惯性因素等。需求引致的机理在于,当总需求大幅扩张,货币供给量同时相应大幅增加,会引起通胀,所以一般在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容易出现通胀,但有时在衰退阶段,也会出现通胀,即滞胀,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目前欧美经济已经存在滞胀的端倪和潜在风险,通胀难以治理,而滞胀更难对付。需求结构变动引致因素以及生产率差异引致因素都与产业结构以及其他“结构”因素密切相关。成本引致因素中的成本主要包括工资成本、利润和进口成本,这种因素的机理在于,若出现工资与物价螺旋上升状态,则会导致通胀,而垄断企业通过抬价获取额外利润,也会引起通胀,此外,进口原材料以及能源价格上涨等导致本国发生通胀。供求共推引致的机理在于工资增加之后,既提高了生产成本又增加了需求。惯性因素是指通胀发生之后,由于惯性力的作用,即使所有引致通胀因素消失,也会继续存在一段时期。
弄清造成欧美这次恶性通胀的核心原因极为重要,否则就不能“对症下药”。传统货币通胀理论并不能解释此次通胀产生的核心原因,仅仅停留在货币超发解释通胀更是片面的。这里提出国际“热钱”资产配置转向理论。
一般观点认为,造成此次通胀的原因主要包括多个方面,一是供给方面,由于疫情造成供应链危机,增加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消费成本;二是气候以及地缘冲突等因素引起能源价格上涨,即突然发生的新一轮能源危机,因为从年的能源数据看,是不可能出现能源危机的,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年下半年突发能源危机;三是逆全球化的抬头导致贸易成本增加;四是次贷危机之后货币超发的“后遗症”等等。无疑,上述几个方面都是造成此轮通胀的原因,但并不是核心原因,核心原因在于国际热钱投向突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由不影响通胀的楼市、股市、币市等“突然”转向大宗商品市场。这种“突然”既“突然”也不“突然”。称其为“突然”,是指欧美国家根本没有意识到国际热钱投向会发生转变,或者并没有在意国际热钱投向的转变。称其为“不突然”,是指欧美国家泡沫经济经过长达十几年的繁荣,累积的泡沫已经很大了,国际热钱必然寻找新的资产配置方向。国际热钱的威力是巨大的。次贷危机之后,货币超发滋生了空前规模的国际热钱,它们大量涌入楼市、股市和币市,比如年至年欧美国家房价普遍大涨,不少国家这两年累计涨幅达到20%。楼市、股市、币市价格暴涨,并不会直接引起通胀,因为其价格上涨不计入CPI。当欧美楼市、股市累计的泡沫巨大时,规模巨大的国际热钱突然于年下半年涌入大宗商品市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突然暴涨,引起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大增,进而引发恶性通胀。年7月美国二手房签约量是自年以来第六次下降,其原因为高房价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国际热钱从楼市中逐步撤出。年上半年欧美股市大跌,也说明国际热钱从股市中撤出。
(作者系经济学者)
在本专栏版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