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国际金融学:特别提款权能否成为取代黄金的“第三世界货币”?国际收支如何调整?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也存在着很多对特别提款权的批评:发生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为了筹措美元,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使用作为第一线储备的本国外汇储备;作为第二线储备,从国际货币基金借款;作为最后的储备,从美国借款。
特别提款权是想通过借入顺差国家持有的美元补充流动性的进一步的措施,而不是代之以新的流动性。特别提款权只不过是逆差国家使用顺差国家剩余美元的美元借用证书。给各国的特别提款权是按照它们在国际货币基金中份额的大小分配的。然而,最需要特别提款权的国家是基金份额小的落后国家,比较合理的作法是根据各国外汇储备的多少分配特别提款权。可是,把大量的特别提款权分配给逆差国家关系到特别提款权的信用。这就是说,如果所有逆差国家分到特别提款权的比率大于66.7%,就会超过顺差国家可以接受的特别提款权数额,即使持有特别提款权也将无法使用。
年,当时的问题是想把特别提款权同开发援助联系起来,即所谓连锁制度的问题。把特别提款权同开发援助联系起来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把新增特别提款权的一定比例分配给国际开发协会,所谓“有机联系”的方法;另一个办法是,分到特别提款权的发达国家,作为对等的行动向国际开发协会或者亚洲开发银行提供本国货币,即“非有机联系”的方法。实际情况是,要实现这个连锁制度需要取得各国的同意。
而且,不能很快消除对超出需要创造流动性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的担心等等。现在,因为逆差国家即使不依赖金融政策也可以把特别提款权换成美元进行支付,所以,对金融的控制相应缓和,存在世界性通货膨胀扩大的可能性。比如,美国可以使用大量特别提款权的吸收顺差国家持有的境外剩余美元。因而美国对于改善国际收支所作的努力将不断减弱。特别提款权的前景:有一种意见认为,特别提款权作为第三世界货币不久将取代黄金成为储备货币,使黄金不再是货币,确立特别提款权本位制。
特别提款权真的在走向世界货币的宝座吗?我们来分析一下。特别提款权和黄金:根据有关特别提款权的规定,只要美国的国际收支还是逆差,即使不取得对方国家的同意,它也可以用特别提款权买回国外的美元余额。美国利用这一点,以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从荷兰、比利时吸收美元。这是针对各国用剩余美元兑换黄金的要求采取的用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的做法。随意实行这种办法,就向全世界表明美国自己爱好黄金甚于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不可能成为取代黄金的第三世界货币。它因国际收支逆差国家的使用而流通,但却并不因此而立即成为第三世界货币。只要特别提款权还是美元的借用权,它就是由美元的信用、进而由拥有黄金储备的国家所提供的信用予以保证的贷款。因此,美元的信用是根本问题。要使世界货币美元受到信任,各国仅仅对黄金兑换谨慎从事是不够的。要实现这一点,只有使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平衡。特别提款权不是取代黄金的第三世界货币。而是保护虚弱的美元的手段。
国际收支的调整问题
自十九世纪实行金本位制以来,调整国际收支的问题就作为研究对象被提出来了,但还没有达到找出明确标准的阶段。金本位制中存在自动调整国际收支的机制,但正如哈罗德所说:“现在的不完备形式的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不具备过去金本位制的主要优点,即通过资本移动(黄金移动)使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很容易地得到纠正的机制”。问题是,为了纠正各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机制,圆滑地消除赤字。为此,基金组织过去进行了两次增资,谋求增加贷款能力。
这主要是从稳定汇率的角度出发的。在采取以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为目标的经济政策时,各国一直为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而苦恼。从年起,又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即西德、接着是我国在经济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为了避免逆差国家和顺差国家的固性,年12月,在多国间对汇率进行了调整。首先,美国实行7.89%的美元贬值,由1盎司=35美元的金平价降为1盎司=38美元。这是美国为进行圆滑的多国间调整所做的最大让步。随着美元贬值(黄金价格上升),各国间的汇率发生了变动。
在进行多国间调整的同时,采用了扩大基金平价波动幅度的制度(限定变动汇价制)。即把在基金平价上、下各1%的波动幅度扩大为2.25%。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吸收了自由浮动汇率制的优点。就是说,它旨在通过一国汇率因国际收支逆差接近2.25%的上限而使该国出口价格下降,从而增加出口。显然,为使汇率在恢复到平价以后仍然能够取得充分的国际竞争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有必要采取某些政策。同时,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也将能够通过汇率向下限浮动使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方案将解决货币信用、国际流动性和国际收支调整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是说,为了取得作为国际货币的信用,今后,“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朝着平衡化方向发展的话,就会断绝各资本主义国家以前一直依赖的国际流动性的巨大来源。因此,到哪里去寻求取代它的国际流动性来源,从长远看,这一点就成为国际货币问题的中心课题”。浮动汇率的实行:通过史密森协议的调整,黄金价格提高了,但没有恢复它同美元的兑换。
由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军费开支和海外直接投资的增加,美元继续外流。对于海外各国来说,美元外流就是美元充斥。在固定汇率制下,各国货币当局不得不购买流入的美元以进行支持,维持汇价。如前所述,对美元购买支持即中央银行介入市场,是把与美元等值的国内货币投入市场。年,由于这种流动性过剩,主要国家立即进入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日本的物价上涨率是15.8%,英国是32.3%,美国13.7%。以此为背景,对各国货币的投机性交易激增,各国外汇市场发生极大混乱,年6月,欧洲主要国家相继关闭了外汇市场。
在美元极不稳定(无信用)和发生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各国无法维持以史密森汇率为内容的固定汇率制,年2月12日,美元实行了幅度为10%的第二次贬值(由1盎司38美元变为42.22美元),对美元的不信任成为事实。与此同时,主要国家决意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对于从石油冲击开始的一个接一个的货币投机,浮动汇率制起了截断通货膨胀的作用,因为浮动汇率制具有通过改变汇率、以较少的国内损失对国际收支平衡进行调整的机能。
然而,从年10月起,石油价格不断提高,竟上涨了4倍。这不仅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引起的世界性通货膨胀,而且,不用说发达国家了,特别是使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逆差急剧增加。为此,石油进口国家都为缩减进口采取了紧缩性政策,这一经济衰退波及世界,各国都陷入了深刻的世界性萧条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各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别引起投机,汇价总是忽高忽低。
年11月,在法国朗布依埃召开了主要国际首脑会议,其目的在于,准许各国货币当局适当地介入市场。接受所谓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防止汇价的忽高忽低,维持已经稳定的汇率。这一年的12月,日本明显地表现出日元贬值的趋势,日本银行以1美元日元为下限干预市场。与此同时,在石油冲击缓和的过程中,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和逆差国家固定化。即年西德扩大了经常收支的顺差、日本在年出现顺差而其他主要国家依然苦于逆差的基本格局。
在此期间,西德马克突破了1美元2马克的水平,日元汇率中本国货币价值上升到1美元日元(年8月)。然而贸易收支顺差并没有减少,相反,由于本国货币价值升高、进口产品价格降低,批发物价上涨率趋于平稳,国际竞争能力加强,顺差呈稳状态。美元失去了黄金保证,缺乏作为关键货币的资格,但是它凭借以往的信用仍作为关键货币通用。正因为这样,各国才常常要求美国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稳定美元的价值。如果存在黄金同美元的兑换体制,美国的持续入超将为境外美元兑换黄金的要求所阻止,而现在已经没有阻碍了。
与海外各国的情况不同,关键货币国家美国即使出现逆差,也不难用美元支付。不过,现在有两个因素抑制美国的持续逆差(估且不提世界舆论):第一,在浮动汇率制下,美国的持续逆差使美元对各国货币全面贬值。它反过来必然引起美国的通货膨胀。如果为此而采取高利率政策,经济衰退就会成为对美贸易国家出口下降的原因之一,它又反作用于美国经济。第二,存在着石油输出国组织进一步脱离美元,以美元贬值为由再度提高石油价格的可能。
因此,年8月,美国重新提出了美元保护对策。即,确立抑制通货膨胀和节约石油的旨在削减石油进口的能源政策,实施这一消除入超的根本措施及其他直接用来稳定美元价值的应急措施,包括提高官方利率、通过互换货币协定介入美元市场、通过出售黄金吸收过剩美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