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曾经在前几天推送过。作为以上音频的文字内容,贴在这里,供您对照收听。)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跟你聊聊,血的价值。
没错。就是我们身体里,那些鲜红的液体。
我告诉你啊,我们人,能活多久,能活多好,不是天注定的,不是人注定的,一切皆是这些红色液体决定的。
一句话:血为阳气之母。血通,人不病。
来,我给你讲个故事,特别有意思。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陈亦人。
这个人生于年,卒于年。他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师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了江苏省的重点学科,伤寒论教研室。他对于古中医、经方的研究造诣,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渡舟齐名,被业界称为“南陈北刘”。
有一次,陈师接待一个患者。
这个人是女性,年47岁。
什么毛病呢?就是最近这两周以来啊,脑袋迷糊。
其实,她这个脑袋迷糊,早就有了。迄今为止都五六年了。但是,从前一直在忍,现在忍不了了。
为啥忍不了?因为晕得太离谱!别人脑袋迷糊,往往都是站起来迷糊、走几步迷糊,迷糊时候赶紧坐下来,或者躺下来,就好点。这个人不这样。她是一躺下就迷糊,站起来、走起来还好受点。你说这奇怪不?
可是,人不可能一天到晚总站着、总走路啊,到了晚上必须得休息。可是她怕的,就是入夜休息。只要一躺下,立刻就晕。晕起来的时候,眼前屋子里的东西,都在翻跟头。
怎么办啊?
有人说,你这个可能是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风一吹,你就迷糊。但是,通过平肝潜阳之法治疗,无效。
有人说,你这个可能是有痰湿。无痰不作眩嘛!痰湿多了,脑袋就迷糊。但是,通过化痰之法治疗,无效。
也有人说,你这个是中气不足,气顶不到头上去,所以迷糊。但是通过补中益气法治疗,还是不行。
后来,她没办法了,几经辗转,找到了陈亦人教授。
刻诊,见患者脉涩,舌暗红,苔薄。
一开始,陈师也觉得奇怪。为啥平肝、化痰、补气之法,都不好使呢?中医治疗眩晕,一般就是这么几招啊。
后来,陈师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会不会是血瘀所致?
毕竟,患者脉涩。脉涩,提示血瘀。
但是,脑袋迷糊,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这在以前是极其少见的,看上去有些离经叛道了。但不管怎样,现在别无他法,先用这法子试试吧。
于是,陈师写了一张配伍,但见——
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桃仁10克,白薇10克,丹参15克,葛根15克,柴胡6克,牡蛎15克(先煎),一共是3剂。
结果,3剂药喝下去,患者感觉大大好转。接着,再用5剂,诸证悉平,静卧眩晕的毛病消失了。
这张医案,是陈亦人老师治疗眩晕的经典医案。曾经被多部专著收录。
这里头什么道理呢?
正如我之前讲过的,患者的问题确实在在于淤血。她脉涩,舌暗红,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淤血阻于内、血运滞涩的表现。
那么,血瘀,为什么会导致眩晕?
咱们都知道,我们的脑袋,号称清阳之地。清阳之气上升,我们的神志才会正常,五官感受才会正常。清阳之气是什么?是化生于脾胃,以水谷精微之气为载体,可以为大脑提供能量的一种阳气。如果非要把阳气分成种类,清阳之气,就是其中最纯粹、最干净、最为精华的一种,专供脑中元神享用。
而这个清阳之气,要想输送到大脑,必须借助血液。血为气之母。它自然也是阳气之母。如果血瘀了,血流不畅,那么清阳之气自然也就无法及时、充足地到达头部。
这个时候,人就会发作眩晕。
淤血所致头晕,为啥在静卧时加重?因为人静卧,则血液运行减慢,淤血加重。一旦动起来,血液运行会加快,所以会好一点。
既然如此,又该如何应对?自然要活血化瘀。你看陈师的配伍——
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桃仁10克,白薇10克,丹参15克,葛根15克,柴胡6克,牡蛎15克(先煎)。
这里头,当归、白芍、川芎、桃仁、丹参,这些都是活血化瘀的药材。这是治疗的基础。柴胡,可以疏肝。肝气舒畅,有助于气血的运行供给。葛根,可以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是治疗头颈部眩晕、头疼等疾病的常用药。牡蛎,重镇安神。你不是天旋地转吗?牡蛎来给你压压惊。血瘀日久,恐怕会生热,于是用白薇滋阴凉血,配合当归可以更好的养阴血。
你看,这治疗思路,其实也是很简单的。
我把这个写出来,目的就是告诉你一件事儿:血通,人不病。咱们身上的大病小病,别管多简单,也别管多复杂,多数时候,可以归结到我们的血液。血好,人就少病。血不好,人就多病。比如说这个脑袋迷糊,谁能想到是淤血所致?结果证实,确实是淤血所致。
所以说,我们务必要保持一身血液的通畅。为此,要少食肥甘,使得血不脏,还要坚持运动,使得血不凝,更要清心寡欲,使得血不热。一身清澈干净的血液,是我们长寿的基础啊。
眩晕一症,在中医临床上是多见的。肝阳上亢、中气不足、痰湿上蒙等,都可以引发。对淤血所致头晕,中医内科历来重视不多,但是于实际临床中,却也不乏其人。上文医案里所呈现出的调治思路,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就供读者朋友们参考吧。非专业读者,若经常眩晕、迷糊,务必辨明病因再行调治,不可盲目套用。无瘀血症候的人用此类活血之法,没什么好处,相反还可能有坏处。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文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