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太原哪家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1226/4317331.html来源:财经自媒体
来源:一瓣
写在前面的话:
昨日见好友在朋友圈贴出JohnB.Taylor(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财*部前副部长)的一段话,深有感触。大致意思是鲍威尔很可能在重走年代伯恩斯的老路。
历史的相似性总是惊人的。50年前的年6月22日,通胀正在从6%的水平缓慢下行,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伯恩斯给尼克松总统写了一份备忘录,声称“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议采取“强力的工资和物价*策”控制通胀。伯恩斯始终认为,通胀并非货币现象,从而不是美联储的职责所在,也超出了美联储的能力范围。回过头看,货币才是70年代滞胀的“火种”。没有货币的扩张,原油价格上涨的持续性也要打折。
当下,美国全口径通胀率接近5%,核心通胀率近4%,疫情期间的M2增速也创下了二战后以来的记录,然而,鲍威尔也认为,结构性因素使得通胀不可持续,也放弃了“逆风而行”的操作规则。鲍威尔也许正在“玩火”(伯南克、保尔森和盖特纳三位“救火队长”的新书叫《灭火》)——手持火柴的灭火人。
笔者的“百年美联储”专题正好写到了沃尔克和格林斯潘。为了对比,本文将伯恩斯时代与沃尔克放在一起。已经阅读《美国两次通胀大缓和的比较:货币仍是最大变数》的读者,可直接跳到沃尔克部分。
决定美联储何时缩减资产购买(Taper)的关键变量有两个:失业和通胀。它们对应的是美联储的“双重使命”,货币*策需要在最大可能就业与稳定物价中取得平衡。
4月,美国CPI与PCE(个人消费支出)口径的整体与核心通胀率均突破3%,其中,核心PCE和核心CPI同比均创下本世纪以来的新高。5月,通胀数据继续攀升,整体CPI增长5%,核心CPI增长3.8%,均高于市场预期0.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失业率仍然维持在6%附近。从2月到4月,就业边际改善的速度显著慢于通胀上行的速度。纵然其中包含了基期因素,但通胀及通胀预期的提升仍然构成了宽松货币*策的主要约束。美联储认为,通胀上行的趋势不可持续。由于2季度的基期贡献最为显著,3季度通胀上行趋势或放缓。但是,相比年金融危机之后长期低于2%的通胀率而言,疫情后的通胀中枢或显著抬升,再难回到2%以下。
就业与通胀释放的*策信号是相悖的,这让美联储进退两难。经验上,常用的权衡方式是“扭曲操作”——抬高短期利率抑制通胀,保持合宜的长期利率以企业与*府开支。
在4月的议息会议纪要中,美联储认为,经济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正式启动taper之前,会提前与市场做好沟通工作。如果参照年之后的经验,美联储taper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方面,货币市场流动性非常充裕,美联储已于3月底增加逆回购操作,与年12月启动taper前的一个月类似;另一方面,年taper时,失业率为6.7%,核心PCE为1.63%。年10月停止扩表时,失业率为5.7%,核心PCE为1.51%。当下,复苏动能更强,通胀压力更大,美联储在等什么?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就业市场的结构特征更复杂,虽然整体修复可观,但分化明显。截止到4月初,美国高收入就业人数已经超过疫情之前,但低收入就业人数仍比年1月低24%。另一个合理推测,是*治阻力,或者是与财*协同的需要。无论何者,都将增加通胀的不确定性。
后疫情时代与后危机时代不一样,前者不宜作为后者的参照。无论是日本QE与通缩并存的经验,还是美国3轮QE与低通胀并存的经验,都不能说明美国疫情期间的QE仍然不会引发通胀,因为QE的剂量和速度不同;赤字货币化的程度不同;*策组合也不同。
在20世纪70年代陷入大滞胀之前,美国也经历过一段较长的通胀大缓和时期(图1)。60年代前半期的通胀大缓和是如何被打破的,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70年代的大滞胀?比较两次通胀大缓和的异同会发现,历史重演的条件已初步具备。
图1:美国两次通胀“大缓和”的比较
数据来源:美联储,WIND,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
一、滞胀的接力:货币是发令枪,石油是最后一棒
70年代滞胀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激进主义的*治意识形态、凯恩斯主义的主流经济思想、美联储主席的观念、工会的集体谈判权、最低工资法案、企业的市场势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物价管制带来的短缺、货币的宽松、石油等大宗商品的涨价等,在不同阶段,都有贡献。但没有货币的扩张,其他因素大多难以对通胀形成持续的推动,包括石油价格上涨。简而言之,货币是“火种”,其它都是“燃料”。
滞胀是一场“接力赛”,始于60年代中期。货币宽松是发令枪,石油危机是最后一棒。将其完全归因于石油冲击,认为是纯粹的供给侧原因,是一种误解。最不应该被忽视的是,在当时,货币数量论仍然有效。在历史上大多数通胀失控的时期,都少不了货币的影子。财*赤字的货币化会显然提升通胀失控的概率。
美联储主席的观念深刻影响着美国的货币*策。从年到年,美联储经历了三位主席:马丁、伯恩斯和米勒。马丁是美联储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主席(-),米勒最短(-),伯恩斯的任期贯穿于70年代的大滞胀(-)。
马丁被认为是美联储现代性的奠基者。他采取的是“逆风而行”的操作方式,注重央行和*策的可信度,以短期利率为工具,以稳定物价为货币*策的优先目标。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美国CPI同比增长围绕2%小幅波动,只在-年间略超3%。
年11月,肯尼迪遇刺,约翰逊接任总统,将战后激进主义思潮推上顶峰。为越南战争和“伟大社会”计划融资是约翰逊*府的首要事项。
*治诉求与经济学主流思潮不谋而合。凯恩斯主义当时已经占据美国主流经济学阵地,凯恩斯主义者在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CEA)、财*部和美联储等重要经济部门都有任职。他们认为,在劳动力市场尚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策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收紧货币*策只会加剧失业,不会降低通胀。他们要求货币*策与财**策配合,将经济增速维持在4%以上,将失业率维持在4.5%以下。
在任期的最后5年,马丁承受的*治和舆论压力明显增强,年“财*部-美联储协议”之后建立的独立性原则一步一步地被突破,收紧货币*策的计划一次一次地遭到总统与国会的反对。即使在美联储内部,马丁也很难争取到支持者。
年,马丁担心越南战争会增加*府赤字,*府人为压低利率会导致信用膨胀,所以希望提前加息,预防通胀。在10月FOMC会议上,马丁的加息提议并未获得多数票,直到11月,才以4:3微弱优势提高了贴现率,并一直保持到年二季度。
年初,CPI同比增速在突破2%,而后加速攀升。在等待*府增提案的过程中,马丁一次一次地做出妥协,推迟加息。到11月份,整体与核心CPI增速分别达到了3.8%和3.6%。同一年,美国通过了《劳动法》修正案,大大拓展了将联邦最低工资的范围。以真实美元计算,年的最低工资是历史峰值。在经济短暂的走弱之后,年8月,约翰逊终于向国会提交了增税10%的提案,美联储再一次延迟加息(也为了缓解英镑抛售风潮)。年底,通胀开始抬头,至年初超过6%(图2)。
图2:从大缓和到大滞胀
数据来源:美联储,WIND,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
年末,随着失业率下降到3.4%,马丁开始紧缩货币,并维持到了年。经济应声走弱,GDP增速在年2季度触顶后一路下行,年4季度出现负增长。失业率从年的3.5%提高到年底的6.1%。这进一步强化了“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降低通胀的代价是增加失业。
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将崩溃之际,伯恩斯接替马丁任美联储主席。两人风格迥异。马丁是保守派。伯恩斯虽然不是凯恩斯主义者,但却认同凯恩斯对财**策与货币*策的看法。他认为,物价上涨不是货币现象,货币*策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充分就业,应该依靠财*和收入*策(比如直接的价格与工资控制)管理总需求,进而稳定物价。FOMC内部的主流观点也认为,只要产出缺口为负,或失业率高于4.5%,宽松的货币*策就不会引发(或加剧)通货膨胀。在价格黏性的假设条件下,美联储增加了对短期物价上涨的容忍度。
伯恩斯上任后,美联储开启了降息和增加货币供给的进程,保持适度的货币增速是美联储*策制定的一项议程。虽然伯恩斯不是很认同货币数量目标,但这符合白宫和*府的偏好。伯恩斯希望用宽松的货币*策对就业的支持,换取工资-物价控制对稳定物价的支持。
年8月,在关闭*金窗口的同时,尼克松也实施了工资和物价管制,即所谓的“新经济*策”,第一阶段是为其90天的工资-物价冻结,第二阶段是建立生活成本委员会、物价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物价委员会设定的年物价增长率为2.5%,薪酬委员会设定的年工资增长率为5.5%,其中3%的差距被认为是劳动生产率增速,并且,覆盖面广泛,执行严格。如此,伯恩斯也就不用再担心通货膨胀了。
新经济*策在抗通胀方面获得了“表面上的成功”,被忽视的是货币增速的下行在年底就开始了。当时,M1增速的目标区间是4.5%-6.5%,但年11月到年8月却一直运行在4.5%以下,低点仅2.86%。货币数量对物价的传导有12-18个月左右的时滞,-年开始的反通胀(disinflation)不仅仅是工资-物价管制的功劳。这就是所谓的“时间不一致性”(timeinconsistency)。
M1增速不达预期,导致伯恩斯与白宫的关系变得有些紧张。年秋国会选举失利后,尼克松*府更急切地期待货币*策的扩张。年开始,FOMC稳步下调利率,到年,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分别下降了1.5和6个百分点。到年,M1和M2增速分别达到了8.4%和12.8%,为60年代以来的峰值。伯恩斯仍然反对加息,毕竟通胀只是略超过3%。*府物价管制也逐步放松。
年初,通胀再次抬头。价格管制法案4月到期。伯恩斯建议尼克松扩大价格管制范围,要求对所有价格、利润和利率实施冻结。由于经济回暖,价格管制不仅没有控制住物价,反而制造了短缺,推动物价进一步上行。10月石油危机爆发之前,美国CPI增速已经达到7.4%。年4月,国会任由价格管制法案到期,通胀率在年底突破12%。伯恩斯仍然不认为货币*策应该为通货膨胀负责,转而无端指责财*赤字。这是因为,在工资和利润管制情况下,成本推动假说不攻自破。
水门事件之后,尼克松被迫辞职。年8月9日,福特就任总统。在秋季的国会选举中,共和*丢掉了众议院中的48个席位和参议院中的5个席位,两*斗争白热化。
福特执*初期,美国通胀仍在加速,抗击通胀是首要任务。鉴于物价控制导致了供给端的短缺,福特表示,不再使用工资和物价控制*策。美联储虽然也将货币*策的重心转移到了通胀上,但仍然认为,财*赤字才是根源。时任CEA主席的格林斯潘认为,美联储为防止信用紧缩而购买了大量的*府证券,所以财*赤字的货币化才是通胀的源头。
凯恩斯主义者仍从成本角度解释通胀。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年在纽约时报上刊文,分析了美国年滞胀的原因和*府的对策。他区别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通胀,认为正因为混淆了不同类型的通胀,才导致*策上的失误。托宾认为,年通胀是典型的工资-价格螺旋+原材料价格上涨,即成本推动型的,这又源于工会集体谈判、企业市场势力、美元贬值等,故反对收缩货币,压抑需求,建议通过收入*策、工资-物价管制或削减社会保障税等抵抗通胀。显然,托宾还是过于乐观了。70年代的滞胀不完全是供给侧的。暧昧的货币*策难脱其咎。
福特执*期间,货币*策整体偏紧。年初,M1增速下降到3.5%,其后开始反弹,到年3季度突破5%。通胀也开始降温,时间滞后于货币,到年底,CPI增速下降到4.3%的低点。吉米·卡特赢得了总统选举,带着他的经济刺激方案走马上任。其经济智囊也基本都是凯恩斯主义者,如拉里·克莱因。
激进思潮卷土重来,年“充分就业和平衡增长法案”(《汉弗莱-霍金斯法案》)是集中体现,它将货币*策目标重新表述为:“联邦储备系统的董事会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应保持长期增长的货币和信贷总量,以有效促进最大充分就业,稳定的价格和温和的长期利率等目标的实现”。在实践中,就业摆在首要地位。
伯恩斯的观念并没有转变。他还是没有认识到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还试图通过影响卡特*府的财*与收入*策,来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卡特执*后,FOMC的焦点是刺激经济增长,年7月的会议是典型的因为担心影响经济复苏而不愿意加息的案例。9月,M1增速再次突破8%。
年2月,米勒接任美联储主席,将FOMC完整地武装成了卡特的支持者。他们坚信,只要失业率在5.5%以上,货币*策就不会引发通胀。年底,通胀率突破9%,米勒认为,强势的工会、私人部门的工资和利润上涨应为此承担责任。时任CEA主席的舒尔茨在年初写给卡特的备忘录中称:“我们没有看到通货膨胀正在升温的迹象,也不认为其在两年内有加速的可能”。黑天鹅的世界,从没有先知。
年,石油危机再次来袭,经济陷入滞胀,FOMC仍然不愿意收缩货币。年初,通胀率站上了15%的高位。年底,沃尔克接任美联储主席,揭开了美联储新的一页。沃尔克继承了马丁早期的“逆风而行”方法,注重建立美联储抗击通胀的信誉,引导市场预期。逆风而行要求认识到“时间不一致性”,在通胀真正来临之前就开始行动。
20世纪70年代,是美联储“失去的十年”。纽约储备的经济学家安-玛丽·穆伦迪克(Ann-MarieMeulendyke,)观察到,在20世纪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FOMC都不愿意大幅改变联邦基金利率,致使货币*策滞后于货币数量与价格变化趋势。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泽尔斯特拉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各国在-年热衷于过渡扩张的货币*策……欧佩克的提价行为就不可能持续。”
所以,将70年代的滞胀仅看作是工资或石油价格上涨等供给侧因素导致的,并没有看清故事的全貌,容易误判当前通胀的前景。
二、沃尔克的“通胀斗争”
年8月,沃尔克出任美联储主席,掀开了美联储货币*策新篇章。
与伯恩斯和米勒不同的是,由于认同货币数量论,沃尔克坚信只有货币*策能治理通胀。“我们的*策……基于一个简单的前提——一个被过去几百年经历所证明的事实——通货膨胀与货币、信用过度膨胀有必然联系。”他将*策目标从联邦基金利率转向货币数量(M1,或“非借入准备金”),希望通过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速压抑通胀。评论者认为,新操作规则视为一场货币主义实验。
非借入准备金目标制
实际上,沃尔克只是重新启动了旧规则而言。“非借入准备金”(non-borrowedreserve)与“借入准备金”(borrowedreserve)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后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年——美联储正式启动借入准备金操作程序。
这是一个间接的利率调控程序,美联储可以在不调整贴现率的情况下,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就可以对货币市场利率产生影响。当交易柜台卖出证券时,银行借入准备金增加,利率上升。*策制定者认为,利率之所以会上升,是因为银行的还款压力加大。
一组更常见的概念是法定准备金(requiredreserve)和超额准备金(excessreserve)。实际上,准备金总额既可以被拆分为借入准备金与非借入准备金的和,又可以被拆分为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之和。所以:法定准备金(RR)+超额准备金(ER)=借入准备金(BR)+非借入准备金(NBR),也可改写为:NBR-RR=ER-BR。超额准备金只有数量含义,不区分准备金的来源,既可能是贴现借款,也可能是银行自有资金。
由于法定准备金的决定是滞后的,假设银行存在合意的超额准备金水平,那么,当央行决定非借入准备金时,也就决定了借入准备金——当央行降低(或提高)非借入准备金目标时,银行就需要借入更多(更少)准备金,联邦基金利率也就随之上升(或下降)。
在年10月6日的一次秘密会议上,沃尔克引入了新操作规则:FOMC每年会设定了M1增速目标,由此反推出准备金总量,减去借入准备金目标,最终得到非借入准备金目标。美联储经济预测部门会定期修正M1增速预测值,据此更新准备金总额目标。交易办公室会从中扣除非借入准备金目标,进而得到借入准备金。借入准备金的变化会影响联邦基金利率及其与贴现率的溢价,缩小M1增速预测值与目标值的差距。
在非借入准备金目标制下,准备金供给曲线(Rs)是弯折的(图3),其与垂直的准备金需求曲线(Rd)共同决定了联邦基金利率。当美联储降低非借入准备金要求时,银行就需要更多的借入准备金,这会提升联邦基金利率。反之则反之。当然,美联储也可以直接提升贴现率。新规则下,联邦基金利率是内生的,故其波动率也比较高。
图3:美联储“借入/非借入准备金”操作规则
来源:黑泽尔,《美联储货币*策史》,p.-,东方证券财富研究
简而言之,沃尔克治理通胀的秘方,就是控制货币供给增速,建立货币*策可信度,锚定通胀预期。具体方式包括:
其一,扩大准备金缴纳范围,调低非借入准备金目标水平,降低货币乘数,进而收缩广义货币供应量。年通过的《货币控制法案》要求所有存款机构缴纳准备金。
其二,通过提高借入准备金目标间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转向货币数量目标的一个好处是解决了“应该加息多少”争论。至年间,联邦基金利率多次突破20%,一度达到22%的历史高位。
其三,年3月,在*府的支持下,美联储启动了“特别信贷限制计划”。这些举措都有助于降低货币增速。里根上台之后,美国的*治-意识形态右转,他本人也痛恨通胀,这也有助于美联储重建独立性。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沃尔克创造了“通胀预期本位”的货币*策框架。
沃尔克上任初期及之前,FOMC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加息,以及加息的幅度。设定货币数量目标是另辟蹊径,不仅可以增强联邦基金利率的弹性,还有助于统一FOMC的意见,缓解加息的阻力;此外,还清晰地向公众传达了美联储的*策意图,因为货币数量与通胀的关系更简单明了。紧缩的货币*策导致了年上半年和-年的衰退,失业率在年底升至11%,但从年1季度开始,美国经济明显好转,通胀降到了4%以下,GDP也恢复了正增长。
新规则是应对通胀恐慌的权宜之计,所以并未持续太久。年初,沃尔克在国会作证时称,通胀缓和的趋势已经明确,美联储转而开始应对经济衰退。在这个过程中,M1与名义GNP的相关性下降。美联储紧缩的货币*策带来了显著的外溢效应。利差扩大导致美元大幅升值,加剧了拥有美元债务敞口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务负担,首当其冲的是拉丁美洲。年,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成为美联储放弃新规则的催化剂。10月5日例会上,FOMC正式宣布放弃M1目标,直接将“借入准备金”当作操作目标,并逐步回归“价格型”操作规则。
财*赤字和美元升值加剧了美国的国际收支失衡。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及其占GDP的比重迅速扩大,-年连续9年赤字,峰值出现在年,国际收支差额达到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3.31%,均创下二战后的峰值。这导致美国国内保护主义情绪高涨。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才有年的《广场协议》,G5达成共识,推动美元贬值。
沃尔克的想法是,美元贬值可以在改善美国国际收支的同时,缩小其他国家的顺差,推动其国内实施更具刺激性的*策。然而,美元贬值并未明显扭转美国国际收支赤字扩大的趋势。年2月,G5又签订了《卢浮宫协议》,美元汇率企稳,美国在向德日等国施加刺激*策压力的同时,也计划通过《格拉姆-拉德曼法案》收缩财*赤字以平衡国际收支。最终,计划破产,协议瓦解,美元进一步贬值,还触发了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FOMC逐步停止使用借入准备金目标,而是更直接的设定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当作为通胀预期的代理变量的长期债券利率上升时,美联储就会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图2)。
图4:美联储“非借入准备金”操作机制
数据:美联储,WIND,东方证券财富研究
年恐慌期间,里根没有提名沃尔克连任,这多少有点令人以为,或许有点功成身退的意思。年8月11日,格林斯潘正式就任。他继承了沃尔克的“逆风而行”观念,认为美联储应该锚定通胀预期,承担起稳定物价的指责,也认同将债券长期利率作为通胀的衡量指标。“如果长期利率出现即将大幅上涨的信号,美联储应该迅速采取行动,实施严厉的控制通胀的*策。”
两个月之后,股市崩盘,格林斯潘力挽狂澜,创造性地用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的方式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缓和市场波动。此前,在“白之浩规则”的指引下,央行一般会加息提供流动性。
90年代初以后,通货膨胀不再是美联储制定货币*策的约束。截至年,美国通胀率已经下降到1.5%。在格林斯潘看来,这并非他的功劳,而是全球化、自由化和生产率增长带来的。
格林斯潘时代的美联储是个优秀的危机管理者,有效化解了年股灾、-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年科网泡沫,经济并未陷入持续的衰退。格林斯潘没有被“规则”牵着鼻子走。他始终对货币*策规则含糊其辞,从未明确宣称通胀目标,反而对危机面前的相机抉择情有独钟。
两大货币*策思路的比较
美联储的货币*策规则可被分为两类。
一是“扩张-紧缩”(go-stop)的相机抉择规则。运用这种规则的决策者一般认为,通胀源于真实冲击,而非货币现象,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操作上以菲利普斯曲线为指引,认为货币*策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而物价稳定则由收入*策承担。“扩张-紧缩”的货币*策是顺周期的,因为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胀的唯一路径,只有增加失业。伯恩斯时期,美联储奉行的就是“扩张-紧缩”规则。
二是基于(准)规则的货币*策。它强调建立货币*策可信度,锚定通胀预期,稳定价格水平,降低通胀波动,比如通过调节联邦基金利率,实现货币数量增速目标。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和理性预期理论,对应的是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最经典的表述莫过于弗里德曼所强调的:通货膨胀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所以,基于规则的货币*策是“逆风而行”的,且强调先发制人,将可能超过目标值的通胀“扼杀在摇篮里”。
伯恩斯和米勒时期,美联储都奉行的是“扩张-紧缩”交替的*策规则。此间,美联储不是“通胀斗士”,而是通胀制造者。除了就业的考虑之外,*府制造通胀的另一意图是增加税收,因为,个人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等级都会随着名义收入的提高而进入递增。沃尔克翻开了新的一页,继承了马丁的“逆风而行”规则,重建了美联储的信誉,这才有了“别站在美联储的对立面”的市场共识。从产出缺口的角度来说,“逆风而行”规则要求在产出缺口转正时就开始加息,这预示着下一步就是经济过热。反之,“扩张-紧缩”规则还要等到经济过热后才加息。
当美联储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利率时,资产负债表中的信息就不能充分体现美联储的行为。相对意义上讲,从沃尔克接任美联储主席到年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是最“小”的,也是最平稳的,总资产占GDP的比重在4.5%-6%之间窄幅波动。绝对规模从期初的1亿美元增加到了期末的亿美元(图3)。
图5: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与结构(-)
数据来源:金融稳定中心(CFS),霍普金斯大学,美联储,Wind,东方证券财富研究
结构上,资产端的*府证券占比从71%提高到了80%,期限以短期和中期为主,*金占比进一步从7%下降到1.25%。负债端,基础货币当中,现金为王,占比从70%提高到了87%,准备金占比相应地从20%降到了2%-3%,低位时略超1%。两者合计占比90%。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联储发行货币不再受到*金储备的约束,可随实体经济的货币需求而变化。*府证券替代了*金充当货币发行的媒介。
年2月1日,伯南克接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时代谢幕,一场风暴酝酿已久,格林斯潘也因此走下神坛。
三、这次有什么不一样?货币仍是最大变数
80年代以来,全球通胀持续下行,至20世纪末,OECD国家核心通胀的中位数已降至2%以下,非OECD国家核心通胀的中位数降至3.5%,其中部分国家开始出现通缩,较90年代初分别下降4和6个百分点。至年末,发达国家通胀率中位数为1.7%,发展中国家为2.24%;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性也大幅下降。对美国而言,在金融危机之后较长的时间里,通胀已经不再是美联储的矛盾,低于预期的通胀才是。为此,美联储确立了“平均通胀目标制”,增加了对短期超预期通胀的容忍度。
后疫情时代投放的海量货币覆水难收。量化宽松*策治标不治本,债务驱动的需求难以形成真实繁荣。年新冠疫情冲击与年大危机的冲击存在本质不同,*策应对的方式也有较大差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国M1和M2增速都达到了二战后的峰值。居民储蓄和劳动份额陡增,这些都是点燃通胀的燃料。随着美联储转而盯住平均通胀目标,其对短期通胀的容忍度将有所提升。这些转变和差异可能终止年之后的低通胀环境,量化宽松货币*策不会引发通胀的逻辑在将来可能被证伪。
受需求侧的压抑,年之后的3轮QE并未引发通胀,新冠疫情之后或不一样。如果没有逆周期*策的调节,疫情的外生冲击对供给侧和需求侧而言都是负向的。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下降是确定的,但物价走向则取决于供求两侧负冲击力量的对比。如果供给侧负冲击更强,物价上升,反之,则物价下降。
美国的情况是,疫情初期,工业生产大幅下滑,失业率快速上行,核心CPI保持平稳,整体CPI虽有下行,却并未出现负值(年7月为-2.4%),说明疫情对供给侧的负面影响更大。从居民可支配收入或储蓄率角度看,总需求并非短板,原因在于,疫情期间的逆周期*策导致财*赤字货币化,国家借债给居民发钱。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预示着,供求缺口仍然存在。
在去年发表的《通胀,等风来》(通胀,等风来!(全文))一文中,我们认为,价值链重构是提升未来全球通胀中枢的长期力量。决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是空间范围。80年代以来,由直接投资驱动的价值链全球分工大大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中国的人口红利,也是世界的人口红利,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进口国,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玩具、鞋帽、电子商品等)显著拉低了美国的物价指数。然而,不仅是中国,全球都将面临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挑战。与美国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虽然只有美国的20%,但美国劳动生产率却是中国的6.5倍。技术进步虽然可以缓解劳动力短缺对工资上涨的压力。人口结构的大反转已经从过去的压抑物价,转变为增加成本。
疫情就像一次全球宏观层面的“试验”,给出了价值链的负面冲击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物价的答案。疫情对价值链的影响始终会过去,但*治力量仍将发挥力量。“碳中和”是一场全球性的供给侧改革,设备更新和能源转型会大幅提升资本开支,它将从供给和需求两侧深刻影响物价水平。供给侧短板或难在短期内有效缓解。
*治-意识形态方面,拜登*府正带领美国重回进步主义时代。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白宫预算管理办公室主任尼拉坦顿、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塞西莉亚劳斯、顾问委员会的重要成员杰瑞德伯恩斯坦和希瑟·鲍施伊,以及贸易代表戴琦,都是进步主义者。
由于共和*仍然控制着参议院,拜登*府的诸多议程遭遇明显阻力,如激进民主*桑德斯提交的《提高工资法案》(已经更名为《提高工资法案》,图6)。桑德斯曾是拜登的竞争者,在拜登获得*内提名后,两人成了合作者。其在退出竞选时,与拜登组建了联合工作小组,出具了一份报告,分别从应对气候变化、改革刑事司法系统、实现包容式增长、投资教育、健全卫生保健和更新移民体系这六个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提高最低工资就是其中一项议程。拜登原计划将其纳入第三轮救助计划,但在参议院审议过程中被剥离。足见两*在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争议。如果民主*在年中期选举中赢得参议院,那美国的*治频谱会更加左倾,工资上涨,以及工资向生产率的收敛可能并非疫情期间的暂时现象。这将持续提升有效需求。
图6:工资滞后于生产率,是压抑物价的重要因素
数据来源:U.S.DOL,EPI,Derenoncourtetal.,,东方证券财富研究
当然,民主*能否赢得参议院,还要看未来一年半美国经济的走势。为此,拜登定当竭尽所能满足选民的需求,扩张显然比紧缩更能赢得*治筹码。当下,美国的*治意识形态是分裂的。共和*与民主*的分歧在过去20多年里持续扩大。特朗普不会承认失败,共和*也不会。*治不稳定与激进主义思潮再一次与极端的“现代货币理论”(MMT)不谋而合,民主*初选时,它甚至被用作理论武器。MMT是建立在货币数量论失灵的基础上的,实际上,下此结论为时尚早。
70年代的滞胀是全球性的,因为货币宽松也是全球性的。在挂钩美元时,美国的货币宽松会向国外输出通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有效汇率贬值10.35%,这对美国国内的通胀又起到了助推作用。历史似乎正在重演。年3月至今,美元指数从跌到了90.2附近,跌幅超10%。由于4-5月非农数据不达预期,短期内,美元指数跌破90是大概率事件。长期而言,美元下行周期或尚未完成。有测算表明,本世纪初以来,中美贸易以及中国的贸易顺差对美元形成了有力支撑。当前,伴随着中美竞争格局的形成,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提速,这一支撑力量正在瓦解。美元或人民币的命运与中美博弈的前景绑定在一起,终极决定性力量是谁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占领先机。
以上所有这些因素的叠加无疑提升了通胀上行的压力,但通胀中枢的位置还取决于它们与债务陷阱、贫富分化、新技术革命等因素的合力。债务与贫富分化是压抑总需求和名义利率,进而导致近十年来全球经济停滞的重要因素,短期内难以缓解;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有可能缓解劳动力不足的压力,还将提升劳动生产率。这两个方面,分别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压抑了物价或工资。
考虑到年的特殊情况,二季度或是年内通胀的高点,3季度趋缓,而后进入平台期,年底以前,大概率维持在3%以上。中长期来看,综合考虑技术进步、债务负担与货币*策收缩的力量,我们倾向于认为,除大范围战争等极端情况外,长时间出现4%以上通胀率的可能性不高。当前,可预见的不确定性仍然来自货币,如果通胀失控,将意味着货币主义的复兴。
20世纪80年代以前,货币数量论尚未失灵,货币扩张是通胀的充分条件。近40年,即使货币数量论失灵了,货币仍然是通胀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