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赵世勇宋文博CPI数据为什么有时和人们的
TUhjnbcbe - 2023/3/26 20:48:00

作者简介:

赵世勇为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宋文博为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本科生。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年第2期(总第76辑)。

全文字,阅读约需14分钟

从货币说起

宋文博(以下简称宋):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0%,这跟很多人的感受并不一致,人们感觉到物价的涨幅远远不止2.0%。你认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可信吗?

赵世勇(以下简称赵):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货币说起。货币最原始、最重要的功能是协助交易。货币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社会的交易费用,从而促进了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的发展,进而增加了消费的多样化,提高了社会的福利。

一个没有货币协助交易的社会,是很难想象的。此外,现实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是用货币来计量的,用货币计量的价格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传递稀缺信息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现代社会,没有货币是不可想象的。

宋:货币的历史应该是很久远了,既然货币是用来便利交易的,那么货币的出现应该是伴随市场交易而来的。

赵:是的,有历史学家考证,货币的历史超过了国家的历史,货币是先于国家而出现的。

在现代社会,提起货币,人们自然想到的就是纸币,更早一点,想到金银。实际上,在货币的悠久发展史上,可以说有无数的东西充当过货币。

马克思说,“货币天然是金银”,这似乎也不准确。在古代的中国,至少贝壳是曾经充当过货币的,你看汉字中很多跟钱财有关的都有“贝”字旁,比如财、货、赏、赐、贵、贱,等等。

根据南怀瑾的讲述,古代以贝壳作为货币的时候,在外面交朋友需要钱,将两串贝挂在身上,就代表了朋友的“朋”字。

后世用帛又发展到用*金,如汉朝皇帝的赏赐,动辄*金五十镒,现代看来很多,不过,有人考据说,汉代用的*金,大部分为自然铜。

例如唐朝法律有“赎铜”的规定,在某种条件下,死刑可以拿斤铜来赎罪,显见汉唐之时所谓“金”乃指铜而言。

南北朝以后,货币也有用绢(布匹)的,皇帝赏赐大臣,常是“赐绢若干匹”的。

至于钞票则是自宋代开始,到元朝已流行了。宋、元之间还流行使用一种类似支票性质的东西,叫做“飞钱”。

宋:还有哪些东西充当过货币呢?

赵:世界范围内,盐、丝绸、兽皮、晒干的鱼以及羽毛都曾经充当过货币。英文中,“pecuniary”这个单词意思是“货币的”,这个词来自拉丁文“pecus”,意思是“cattle”(牛),牛就是形形色色的充当过货币的物品之一。

在太平洋的雅浦群岛(YapIslands),居民曾用石头作为货币。在纸币出现之前的金属货币时代,金、银、铜、铁、锡都曾充当过货币。贝壳不仅在古代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曾被作为货币使用过。

据记载,美洲大陆早期的殖民者与当地印第安人进行交换,使用的货币名字叫“wampum”,就是一种贝壳。此外,贝壳在非洲和亚洲都曾经充当过货币的角色。

宋:我读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里面记载在北美大陆烟叶也曾充当过货币,这个真是有些匪夷所思。

赵:你说的是北美大陆殖民早期的故事。是有些匪夷所思,当时在弗吉尼亚、马里兰和北卡罗莱纳地区广泛流行的货币竟然是烟叶。实际上在这些殖民者到来之前,烟叶已经是当地的货币了。

烟叶作为货币在弗吉尼亚及其附近的殖民地维持了近年,一直持续到美国革命。美洲殖民者用烟叶购买食品、衣服,缴纳税收等等。

开始的时候,烟叶相对于英国货币的价格较高(类似于今天的实际汇率),高于种植烟叶的成本。毫不奇怪,人们争相种植烟叶,并努力提高烟叶的生产效率,于是烟叶(货币)的供给越来越多。正如今天人们能够看到的一样,当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中所能生产的、可供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增长速度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因此,随着烟叶的增加,市场上用烟叶表示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急剧增长;在半个世纪内,用烟叶表示的价格水平增长了40倍。

因此,通货膨胀跟哪种货币形态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不管用什么东西作为货币,只要其供给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中实物形态的商品和服务的增长速度时,就会出现通胀。唯一不同的是,实物货币受技术的限制,其增长速度远远不及纸币时代的印钞机。

宋:种植烟叶虽然不如印钞机快,但是北美大陆有土地啊,烟叶种植也可以增加很快。

赵:是啊。随着烟叶越来越多,烟叶作为货币急剧贬值,那么烟叶种植者自然很不高兴,这意味着烟叶的购买力下降,同时也意味着烟叶对其他商品的控制力也大大下降。

价格永远是相对的,用货币表示的商品的价格,反过来就是用商品表示的货币的价格。前者上升,后者就下降。面对烟叶急剧贬值的状况,烟叶种植者很自然地寻求*府的帮助。

于是*府出台了一个又一个的法律,禁止某些社会阶层的人种植烟叶、毁掉部分烟田、休种一年等等,不一而足。但是,这些法律都没有多大效果;显然,谁也不愿意做出牺牲。

宋:毕竟,那不是普通的烟叶,那是万能的钱啊!

赵:所以最后有些人就联合起来,成立武装,到烟田去破坏人家的烟叶。

宋:这也太过分了!

赵:所以,年4月份,议会通过法律,把这些毁坏烟叶的行为定性为“颠覆*府”,并且规定,如有8个或者超过8个人出去毁坏烟叶的,将以叛国罪论处(死刑)。

宋:看来,自古以来,总有人为了钱铤而走险。钱啊,你这杀人不见血的刀!

赵:哈哈,错的不是钱,是人的贪心。烟叶货币也生动地展示了经济学中最古老的定律之一:格雷欣法则(Gresham’sLaw),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

格雷欣法则说的是,当单位相同、但内在价值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在流通时,其中价值大的就会被贮藏或输出而从流通中消失,内在价值低的货币将变成主要的流通手段,劣币把良币驱逐出流通领域。

当烟叶作为货币流通的时候,人们用质量低劣的烟叶缴纳税收以及其他日常购买,把质量上好的烟叶出口,换取“硬”通货,也就是英镑。

结果是,只有质量低劣的烟叶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可以想象,为了让烟叶看起来是质量上好的,人们也是想方设法,甚至无所不用其极。最后,马里兰和弗吉尼亚分别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立法,禁止弄虚作假,但是收效甚微。

宋:经济规律一旦发挥作用,靠强制力往往事倍功半。跟人性作对,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赵:到了20世纪中叶,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和意大利的战俘营里,烟叶的下游产品香烟成为了广受欢迎的交易媒介。在英国战俘区,茶叶比咖啡更受欢迎;而在法国战俘区,咖啡比茶叶更受欢迎。

经济学家雷德福(Radford)二战时在德国和意大利作过战俘,他发现,集中营里有很活跃的市场活动。香烟通常用作计价单位,其他物品的价格都用香烟来标示。一件衬衣可能价值80支香烟,一件衣服的洗涤服务价值两支香烟,等等。

二战结束之后,德国被英、法、美盟*控制,盟*实行了严格的价格管制,严格限制商品价格的上涨,使得人们用合法的货币根本无法购买到需要的商品。

于是,香烟再次作为交易媒介被德国居民广泛应用,从而使得合法的货币毫无用途。人们用香烟作为小额交易的媒介,用白兰地酒作为大额交易的媒介。这相当于进入了以物易物的原始时代,对经济效率的杀伤力无疑是巨大的。

货币的规律

宋:现代社会已经走过了用实物充当货币的时代,进入了纸币时代,那实物货币的经济规律在纸币时代是否依然适用?

赵:这是个好问题。现代社会的确已经走过了实物充当货币的阶段,世界各国实行的都是法定货币,也就是纸币。

法定货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靠*府信用推行。但是,上述美国历史上烟叶的例子其实已经揭示了货币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律。

宋:哪些规律呢?

赵:总结一下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其一,不管是何种形态的货币,只要是货币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给速度,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在这一点上,实物货币和纸币本质上没有区别。

但是,实物货币受到其本身的生产技术(比如烟叶)和资源储藏和勘探(比如金属)的限制,其增长速度一般而言要远远低于纸币;纸币通过印钞机生产,面额可以随意定,因此,原则上,增长速度可以任意大。因此,纸币时代更容易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宋:打断一下,纸币和实物货币相比,有什么不同的规律吗?

赵:这就讲到第二点。纸币摆脱了格雷欣法则的困扰。纸币因为本身不具有使用价值,它的交换价值完全由面额决定,不受新旧的影响;也就是说,纸币完全等价于一个符号。

因此,跟实物货币不同,纸币不存在质量上的区别,这是纸币相对于实物货币的一大优势。当然,纸币相对于实物货币还有其他的优势,比如易于携带等等。

如果实物充当货币,*府很难控制,除了上述烟叶的例子之外,中世纪的欧洲,*金和白银是主导的货币。可是,随着墨西哥和南美洲的贵金属通过西班牙涌入欧洲,用*金和白银计量的商品价格随即飞涨。

到了19世纪中期,*金再次贬值,物价在世界范围内飞涨,原因是澳大利亚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

再到后来,从19世纪90年代到年,由于从贫矿中提取*金的技术得到了商业化的应用(特别是在南非),*金的供给再次飞涨。

因此,在实物货币时代,即便是*府想控制货币的发行来避免通胀,也是非常困难的。

纸币时代则不同,纸币不仅仅是一个交易符号,还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外国货币在本国是不允许流通的,因此,货币权力就完全掌握在本国*府手中了。

也就是说,在纸币时代,通胀完全是*府的责任,通胀的发源地就是印钞车间。

如何度量物价水平?

宋:现实中如何度量物价水平的变动呢?

赵:在现代统计体系中,一般会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这个指标表示通胀。

CPI是一个物价指数,计算某一年的CPI,需要选定一篮子的商品和服务,并选定一个基准年。

因为篮子内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和质量是固定的,那么不同年份购买这个篮子的支出的差异,就完全是由价格变化导致的了。

这个“篮子”内的商品和服务主要包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医等消费品和服务。

宋:也就是说,篮子内的商品和服务是有限的,不可能包含经济中的全部商品和服务。

赵:是的,全部包括是不现实的,统计的成本太高。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商品和服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消费品,一类是资产。

CPI也只不过是大概反映消费品的价格变化情况,而根本没有反映资产的价格变化。

比如,房子本身就没有放在CPI的篮子里,但是租房包含在里面。因为在宏观经济学上,买房子属于投资,租房子算作消费。

宋:CPI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赵:第一手信息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各调查队的采价员。他们手持带有GPS定位功能的电子采价器,记录的每一笔价格、采价的每一个地点会如同发短信一样上报,这些数据经过审核后将上报国家统计局。

这样的采价员共有多位,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约个市(县),从6.3万个采价点中收集构成CPI的八大类、个基本分类的成千上万种商品和服务价格。

宋:一笔笔不同走向的原始价格数据收集上来后,如何形成CPI数据呢?

赵:CPI汇总计算采用了国际通用的链式拉式公式计算。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审核后,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单个商品或服务项目,以及个基本分类的价格指数,然后根据各类别相应的权重,再计算CPI八大类价格指数和总指数。而全国CPI的权重,是根据对全国14万户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抽样调查资料确定的,有时候会根据居民消费的新变化进行了新的例行调整。

宋:那么CPI和通货膨胀之间是什么关系?

赵:CPI是一个价格指数,通胀率是CPI的变化率。比如去年的CPI指数是,今年的指数是,那么今年的通胀率是5%。

也就是说,去年花元钱买到的东西,今年需要花元。通常所公布的CPI指数其实就是今年指数比去年指数的(同比)增长率,也就是通胀率。

CPI数据可信吗?

宋:还有一个问题:官方统计的通胀数据,可信吗?有很多人怀疑这个数据,认为是低估了。

赵:这也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比如,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接受网易财经《意见中国》采访时说,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通货膨胀数据在趋势上应该是可信的,但在绝对水平上可能存在低估。

老布什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MichaelBoskin则认为,因为产品质量提升这个因素无法固定住,所以官方公布的CPI涨幅高估了真实的物价上涨。

香港大学的张五常就认为,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可能是严重的通缩,而不是官方公布的微弱的通缩,原因是中国的产品质量急升。

另外,当你看到官方公布的通胀数据跟你的感觉不一致的时候,未必就说明官方数据是假的,因为这存在一个样本选取的问题。

如果你消费的物品跟样本相一致时,你可能感觉物价上涨幅度跟CPI差不多。如果你消费的物品跟样本相差较大时,那么你可能感觉差异较大。

我想,信不信是你个人的事,在你没有客观的证据之前,官方公布的通胀数据至少是一个参考。而且除了官方的国家统计局之外,还有一些学术机构也会公布它们自己测算的CPI指数,这些都可以作为参考。

宋:人们的感觉一般会觉得物价的涨幅远远高于官方公布的CPI上涨率。

赵:CPI数据有时候和百姓的感受不一样,还有其他的原因。

一是个体与总体的差异。每家每户消费品的“篮子”不一样,“篮子”里的东西涨得多感觉就涨得多。

比如超市商品琳琅满目,但每个人买的东西是有限的,最大的感受是放在手推车里面的商品的价格,个人的感觉总还是微观的。

二是地区间的差别,生活水平不同,对价格变动的感受不一样。即便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大型高档超市和农贸市场的价格差别非常大。

三是消费者对价格上涨较快的商品印象往往比较深刻,而对价格变化不大甚至略有跌价的商品容易忽略。相对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统计局的标准要客观得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赵世勇宋文博CPI数据为什么有时和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