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我也亏了好多钱啊
TUhjnbcbe - 2023/4/2 17:20:00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8分钟

我也亏了好多钱啊!

文/晏凌羊

01

下面这张图,是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象限图。(资产不是收入,而是满足必要开销后你还可以支配的部分。)

它大概分为四类:第一、日常开销。占家庭资产10%,你需要囤大概3到6个月的生活花销,存为活期。第二、保命的钱。占家庭资产的20%,是救命用的(应急用,有条件的可以买一些保险)。第三、生钱的钱。占家庭资产的30%,为家庭创造收益。4.保本的钱。占家庭资产的40%,用于自己养老、子女教育等等。

ps:再强调一次,这里讲的是资产,但很多人把资产理解为收入。资产是指由我们控制的、预期会给我们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比如房产、储蓄等等),而收入是指平常能导致我们所有者权益增加的资源(比如薪酬、房租等等)......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前一部分怎么配置,不是后一部分怎么花。

在过去很多年间,我也是大概按照这个方法配置储蓄,但现在我感觉这个象限图未必适合小中产家庭的情况、未必适合现在的情况。现在很多小中产,一大部分资产都放在了房子里,而且还有负债,这部分还占了家庭资产和负债的大头。而且,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我觉得在当前的形势下,每个人的资产配置可能需要更保守一些。

比如,如果你已经超过35岁,能力平平,就尽量不要高杠杆买房,以“有点小压力但总体搞得定”为要。我现在的资产配置调整为:家庭三分之二的资产放在广州核心城区的房产里,三分之一的流动资金放在银行账户里(负债率大概只有0.3%,可以忽略不计)。这三分之一,又分成几部分:保本的钱占比60%,投资的钱占比20%(投资项目有微赚,股市和基金亏得一塌糊涂,总体不至于影响全局),保命的钱10%(应急资金、保险开销),日常开销10%。

买的银行R2的理财产品,也能微亏......这已经是风险级别比较低的理财产品了。我有只理财产品,亏损12%。理财产品,本质上也是基金,各种基金的组合......股市不好,影响到基金市场、债券市场,理财产品肯定要受波及的。我想把三分之一的资金转为结构性存款产品,结果发现根本没额度,最后只好买了点大额存单和定存(以前根本没这情况)......看来,大家都在避险。一方面是赚钱变难、有通货膨胀压力(你们没感觉啥都在涨价嘛),另一方面是资金无法获得升值渠道去对冲这种通胀压力——楼市、股市、基金、*金等等都市场都不是资金避险的好渠道了,大家保点本金都难。随着年龄增长,赚钱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可能会慢慢变低,所以,若有资产增长,我会继续投到保本账户里,增加它的占比。

而且,即使将来换房子,我应该也不会再扩大房产在全部家庭资产中的比重。中年人不求大富大贵,只求稳稳当当。

我觉得年少贫穷、青年贫困不可怕,晚年贫困才最要命。

02

现在,很多人觉得经济形势不好,然后充满焦虑感,担心自己老了以后活不好。

像今年,估计还是没有春运的意念。广州有好多店铺、工厂、企业关闭或暂停营业,加之又有疫情,好多人已经回乡了。

我现在已经感受到了一种“留在广州过大年”的感觉。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个“大年”过得有点悲凉。

但我想说:放人类历史上、放全社会,这真的不算什么,一切可控。

哪怕房价下跌20%,对买房族来说财富缩水(比如广州一千万的房子就跌掉两百万,对个人影响巨大,但在社会层面还是承受得起);物价上涨20%,老百姓也财富缩水(个人日子变难,但社会层面也还OK)……也都还是“在可控范围内”。如果了解经济史,你会发现:现在我们不比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国家也好,老百姓也罢,血槽都比以前厚,所以,经济下行也不会动摇根基。只是,血槽能不消耗就不要去消耗,因为它总有一个临界点,而且,积累很难,崩塌很容易。

好多人觉得自己很倒霉,赶上了现在经济下行、日子难过,可依我看,也许这只是因为我们太健忘。

事实上,每代人的日子,各有各的难过。

搁我爸妈他们那一辈,他们真不觉得现在的日子有多难过。

远的不说,我们就说近一点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小时候,只是那时候我们太小,不管柴米油盐,所以没啥感觉)。

年,改开十年,我国物价上涨幅度接近20%,全国涌起抢购潮。在涨价预期下,什么样的东西都有人囤,包括冰箱、彩电——就是想囤着给子女们婚嫁使用(跟现在某些中产盲目给十岁孩子囤婚房一样)。

有点钱的,都把钱从银行里提出来去囤物品。普通老百姓就是去囤火柴、酱油、米等等日用品和食品。银行被挤兑到差不多要关门。

这一波涨价潮,还导致某些企业盲目扩大生产,后来资金链断裂而倒闭(之前我们讲过的万宝冰箱,就是在这一波涨价潮过后倒掉的,故事戳这里:《最怕“外行指导内行,还指导成功了”》)。

抢购持续了一个多月,上海等地扛不住了,甚至推出了票证时代的老办法:凭票证(而不是钱)购买商品。

这场通胀的起因,是当时搞价格双轨制——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存在落差,也形成了套利空间(你凭关系在体制内拿到货,然后放到市场上卖,就能赚几倍差价)。

接下来,国家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平息物价,让大部分商品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并轨。但是,恶性通货膨胀,确实也让老百姓的财富缩水,生活水平下降,贫富差距增大。

然后,才有了年邓的市场经济体制。

可是,因为全面搞市场经济的预期,年底,各地银行超发贷款,导致市面上大水漫灌,又出现了恶性通胀,所有物价短期内涨了25%。

那时候,我已经是小学生了,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那里大米的价格一路飞涨到了1.4元(而之前从来没有突破过一块一斤)。

好多农民看到有金属制品就去抢购,只是觉得这些东西经用,可以放很久,这样自己那俩钢蹦儿才不会贬值。当时,工业产品确实也涨得比农副产品多。

后来,国家通过货币*策(鼓励储蓄),到年才让商品价格恢复相对正常的水平(不是价格不涨,而是价格温和上涨——适度的通胀是可以的,也是保经济增长的手段)。

之后,我们抢购的主要是房子、*金.....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老百姓的日子一直都不是特别好过的,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难。

只是市场经济搞到今天,国家也好,民众也罢,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应对经验,而且都知道经济基本底盘对社会稳定有多重要。

咱们摊上了也就摊上,都得要想方设法渡过去的。

03

广东制造业发达,我自己这些年间也走访过不少工厂。

我感觉现在很多工厂,真的是举步维艰。现在不像是九十年代一样,随便开家小工厂、小作坊都能赚钱。九十年代,我国产能不足,内需缺口很大,产品多数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可现在早不是这样了,低端制造行业真的有点“产能过剩”的感觉。工厂其实是赚很少的,它们几乎就是靠走量赚取一些微薄的利润。

现在有了互联网,工厂就可以来直接对接我们这样的带货博主而且提供一件代发,所以,从带货博主这里买的的东西,可能真的比商超要便宜。

我现在去逛家某福超市,再比较我们店里的东西,就经常觉得超市卖得好贵。而家某福超市已经是商超中以价格最实惠著称的了有的工厂流水很高,比如几个月就上千万,但去除杂七杂八的成本以后,工厂老板可能只赚个十来万。工厂需要支付的场地费、设备费、人工费是很吓人的。如果自己设备、技术不升级,做出来的东西就不如别人好,他们在这块内卷得很厉害。若是货物囤积、出现工伤,老板可能要把几年的利润都要吐出来。以前听说谁家开厂,大家的反应是:哇靠,他家有钱。现在?基本上都摇摇头:哎,我懂你的难。我闺蜜的小学同学,继承了他爸的工厂,但可能是他对做生意的认知出了问题,总是想着搞创新,上了不少机器设备(死贵死贵的),却没有能解决“卖给谁”的问题。就这样倒腾了几年,终于把父母辛苦经营一辈子的厂子开垮了,还欠了无数外债,大多还是高利贷。利滚利的,现在欠了两千万,天天被债主堵门、威胁。我的感受就是:还是得多读点书,尝试着去感受一下经济脉搏和经济发展周期律。没搞明白之前,切勿盲干,不要轻举妄动。

最后,我还想说:国家现在出台的,与房产、教育、财经有关的举措,都是向着底层民众的。这一点,还是要有信心。经济周期律,是历史性的、全球性的,很难避免。万事万物都会经历一个产生、发展、衰败、灭亡的发展过程,然后,它转换成另一个形态,再把这个周期走一遍。全球经济都不大好的时候,民粹主义指数就会上升。大家看看各国的情况,就明白了。经济周期,差不多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来一个波动。我那天还跟朋友聊到这个话题,胡说了一句:“钟摆摇一次,估计得要二十年吧。”

经济也有周期律。别慌,苟住就好。

经济下行,大家都要做好过冬准备,做到以下“五不”:第一、不加资金杠杆(说白了就是少贷款);第二、不盲目辞职和创业(更不要辞职创业);第三、不骚(男的不要乱泡妞,女的不要乱睡人、乱生娃);第四、养护好身体,不生病。第五、不抬杠(抬杠多了,钱、资源、机会等等变得更少)。以上“五不”,切忌,切记。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也亏了好多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