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7.02万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当月净回笼现金亿元。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M1=M0(流通中货币)+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
M2存量偏高、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强的前提下,M1增长率高于M2增长率、MI占M2比率提高。则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恢复,预示着通货膨胀出现;反之,MI增长率低于M2增长率、MI占M2比率下降,则显示投放的货币大部分沉淀于准货币状态,有效需求不足,通货膨胀未出现。
从央行的数据来看,市场需求尚未恢复到全面水平,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充足而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和收人结构等未发生明显变化,有效需求不足,使投放出的货币大部分滞留在准货币状态之中,所以没有明显的通胀。
国内通胀长期存在
一般来讲,经济出现一定幅度增长时,都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体现为物价上涨与货币贬值,是货币的供给大过了现实的需求。虽然经济总量已居于全球第二,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经济总量仍然较小,还需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追赶发达国家,相应的通胀水平也一定会伴随在发展的进程中。
通货膨胀率只是个指数,没有最佳,只有合适一个国家。世界上公认为10%以下的通胀都是在警戒线之内。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发展中国家的通胀率普遍较高,而发达国家的通胀率通常很低,因为它们的发展潜力在当前的科学技术下有限。
如何判断通胀率呢?大概有这么几种方式:
1.CPI指数,居民消费指数能够直观体现物价变动情况,在不考虑房价的条件下。有点扯淡!比如年CPI指数为2.9%。
2.M2增速与GDP增速的差值,这是通胀定义的数据。比如年M2增速10%,而实际GDP增长是6%,那么通货膨胀率就4%,但这两者都还不够准确,存在诸多水分;
3.M2增速与国内商品总量增速的差值,这是部分经济学者的看法,但却可能是最合理的。广义货币增速-商品总量增速+上年通胀率,但这里的上年通胀率又是一个未必准确的数据。但是我们可以将上年通胀率非常保守地视为3%,这是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
不管如何计算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通胀的长期存在。不但存在,而且在危害着我们的资产。所以,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于我们而言就非常重要了,否则几年下来,我们的购买力就能折个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