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花的银子,无人不爱,它作为货币,更是经常出现在各种小说文献当中,《水浒传》里面,豪气的梁山好汉,随便动手一摸,就甩出数块银子,给小二,让他们好酒好菜尽管端来。这也让人感到好奇,过去的一两银子,等于如今多少人民币?它能够买下一袋大米吗?
民以食为天,就让我们用米价作为一个衡量的标准,仔细的考证一下。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事情是,银子绝对不是大家想象中,烂大街的货,宋朝期间,采银水平和矿量达到了巅峰,一年下来也不到20万两银子,平日以来基本为宋朝廷所掌控,被用作和西夏辽国之间的流通货币,民间极少出现,一直到明朝后期,随着贸易,西班牙银元的大量引入,将近是自身产银量的10倍,民间使用银两作为货币开始广泛起来。
一般来说,银子之间的货币兑换比例,遵循1:10的公式,也就是1两*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文钱。
在唐朝贞观盛世,一斗米价格,只需要5枚铜板,但是到了后来的唐肃宗时期,物价猛增,长安附近,米价竟然达到了惊人的文钱,纵观整个唐朝来看,米价大约稳定在了一斗米50文左右的价格,遇到自然灾害,比如“京师大雨水,斗米直八百。”七月,京畿饥,米斗千钱”等,物价就会飙升,唐朝一斗的数量,等同于现在的12.5斤,也就是说购买斤大米,需要一两银子,按照现在普通散装大米,3-4元一斤的价格,一两银子大约元左右,而购买一袋大米,也是绰绰有余的。
时间来到宋朝,宋朝的商业繁荣,比唐朝还要有过之而不及,宋神宗期间,一石米在1两银子左右,沈括的《梦溪笔谈》提到,“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一石米为92宋斤,1宋斤为g,因此换算下来,一两银子,能够买到84kg,也就是斤左右的大米,相当于人民币到元左右。别说买一袋米,两袋也是足够了的。
明代初期,因为物价人口等原因,银子价格再次出现波动,《明史·食货二》提到:“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朱元璋期间,明朝一两银子能够买到两石米,明朝一石相当于94.4kg。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元。
到了清朝,银子因为产量的问题而贬值,《清会典》提到,此时北京优质的大米,一升只需要10文钱,清代的一升为如今的1.5斤,也就是说1两银子购买斤大米,大约在元左右的价格。
很显然,中国古代的银子价格,是逐渐呈现下滑趋势的,不管怎样,至少购买一袋大米绰绰有余,因此民间更常见的货币,始终还是铜板,或者是流通的碎银子,但是演义小说当中,那种动不动就甩出数两银子买这买那的情况,是绝对不会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