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姚洋经济为何减速去杠杆去错了方向新浪财
TUhjnbcbe - 2023/8/27 21:27:00

来源:财经十一人

姚洋:经济为何减速?去杠杆去错了方向

“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资金有保障,但是它们的资金利用效率比民营和外资企业要低三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大量浪费,这才是我们的真正问题。去杠杆本来也要朝这个方向努力,要去国有企业杠杆、去地方*府杠杆,但结果恰恰管住了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

姚洋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的“保六”建议,在财经*策界引起热烈的争论。反对方的意见是,*府不应该像余永定建议的那样,加大财*和货币的逆周期操作,因为这等于走“大水漫灌、加大投资”的老路,助长中国经济的“虚胖”。

迄今为止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一国经济的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那么,让经济回复到潜在增长路径上的唯一办法就只有扩张性的财*或货币*策,所以,争论的实质是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否达到了潜在增长率。余永定虽然不认可现有的潜在增长率估计,但坚信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可以达到6%以上;另一方面,反对者没有提出中国的实际增长率已经在潜在增长率之上的证据,他们反对刺激的理由因此是不充分的。

然而,争论双方还没有把过去两年经济增长减速的原因说清楚。本文的观点是,过去两年的增长减速不是中国经济本该有的过程,而是因为去杠杆太快、太猛造成的:去杠杆的核心*策—资管新*—过度打击了直接融资业务,致使货币和财**策传导机制失效;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没有达到潜在增长率,但是,恢复增长率的措施可能不是加大财*和货币刺激*策力度,而是对资管新*进行回调,修复货币和财**策的传导机制。要理解这一点,要先从中国的经济周期说起。

不能忽视周期性因素

只要搞市场经济,就会有经济周期。从年以来,中国存在明显的经济周期。年到年,邓小平南巡带动了“投资热”,投资增长带来景气上升周期;接下来是年到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景气下降期;然后是年到年出口增长带来的景气扩张期;之后是年到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景气下降期。之所以最后一次景气下降期推迟到年之后,是因为年实施的“四万亿”计划让前一波景气上升期延续了两年。在这次景气下降期内,国家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尽管手段仍然存在争议,但去产能、去库存基本到位。

然而,中国经济在年发生了较大的波动。先是股灾,后又有“汇改”。股灾影响信心,汇改造成资金大规模外流。“汇改”是在不恰当的时候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那时候人民币贬值压力很大,不应该是让人民币浮动的最佳时机。一年之内,中国的资金外流达到1.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下降近亿美元。这种情况下,*府部门在年年初开始加强资本管制,并实施积极的财*和货币*策,当年发行地方*府国债6万亿元,央行也首次主动实施大规模扩表,社融扭转了上年下降的状况,比上年增加11.3%。这么大的刺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到年中国经济全面复苏,企业经营状态大幅度改善,国有企业的利润更是大涨40%。

由此来看,把中国经济的增长减速完全归因于结构调整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结构调整的确让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下了一个台阶,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年的刺激*策,–年的景气下降期也许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两年的增长速度已经非常低了。按照宋铮等人的研究,统计局公布的这几年的增长率被平均夸大了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时的实际增长率在4%–5%之间,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当时的潜在增长率应该在6%以上,年经济的复苏也说明了这一点。由此观之,年以来的增长减速是在前一年复苏的前提下突然发生的,没有必然的基本面基础,而是和去杠杆过快、过猛有关。

资管新*及其后果

去杠杆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中国的杠杆率的确高,特别是国有企业和地方*府的杠杆率太高,去杠杆的目标也是要去这两个领域的杠杆。然而,年上半年出台的资管新*,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却对民营企业起到了反向的结果。

资管新*主要有下面几项内容:

一是银行的表外业务转至表内管理,目标是降低杠杆率。表外业务不受资本充足率的管制,杠杆率会非常高,风控不完善,转入表内管理,既可以降低杠杆率,也可以加强风控。二是银行资管业务从银行剥离,目标是要打破刚性兑付。老百姓在银行买资管产品,觉得银行必须保本,所以存在刚性兑付问题。资管新*要求银行把资管业务剥离出去,成立独立的资管公司,方向是正确的。三是清理各种资金“通道”,限制一些高风险的通道业务。四是清除股权和债权投资产品的期限错配。

资管新*实施之前,资金池泛滥,形成类似于“存短贷长”的期限错配现象,从而造成潜在的支付风险;资管新*要求资金来源和投资项目的期限匹配,意在消除支付风险。和前两条不同,这条措施从根本上不完全正确。金融的一大功能就是为投资者配置和组合风险;资金池、特别是P2P的资金池固然有问题,但取缔金融机构所有风险组合的产品,老百姓投资的意愿就不足了。

资管新*虽然给了三年的窗口期,但是,一旦宣布,事实效果是立即实施,新产品和新业务都按资管新*实施。这就产生了一些连带效应。比如,小额信贷公司的助贷业务急剧萎缩。小贷公司本该用自己的股本金去放贷,但市场上发明了一个创新业务——助贷。银行有很多钱,但银行又不想直接给高风险小企业放贷;小额信贷公司向小企业要的利率是24%,非常高,银行也不敢要这么高。因此,小贷公司帮银行找客户、做担保、控风控,这就是助贷。这样虽有风险,但是一定程度解决了一些高风险企业的资金需求。再比如,在严控风险的压力下,金融机构纷纷压缩业务,银行抽贷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

总之,资管新*在严控风险的过程中也限制了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特别是那些高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其后果是严重的。

后果之一是民企成为去杠杆对象。按照国家规定,国企杠杆率要降2个点,国企也基本上做到了。但是,民企的杠杆率不降反升,原因是,一方面民企的债务发生堆积—生产因为没有流动资金而停滞,因而无法归还到期债务;另一方面,它们的资产在流失。去年上半年,股市下跌30%。中美 开打有一些影响,但最重要还是资金量急剧下降(年新增社融19.26万亿元,比上年下降3.14万亿元)。民企上市公司的一个金融创新是股权质押贷款。质押率一般是40%-50%,再加上1.4倍的平仓线,这意味着股票票面价值不跌30%就是安全的。可是去年的股市整体跌了30%,一些民营企业跌掉了70%以上,落得被清盘的下场,一些企业家几乎在一夜之间从身价百亿沦落为“负翁”。

后果之二是货币传导机制几乎失效。年的财*和货币扩张规模都很大,地方债新增5万亿元,上半年新增社融13.23万亿元,相当于年全年的四分之三,但为什么年的经济没有出现年的复苏现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资管新*把毛细血管堵住了,资金无法从银行流出去。我们的钱基本上都在银行里存着,影子银行的业务没了,银行的钱流不到直接融资那部分去。二是风险偏好比较高的金融机构或者业务大大受到限制甚至取消。P2P全线崩溃。P2P是存在问题,里面有不少骗子。P2P本来是给投资者和用钱的人做的一个平台,但只收手续费赚钱太慢,只有极少数做的非常标准,大多数公司都做个资金池,拿着钱自己去投资,风险很高。可是,风险高,不能仅仅让他爆掉,爆掉老百姓就不干了,公安机关只好把P2P老板抓起来放监狱去。可是,抓进监狱以后他就破罐子破摔,更不还钱了:你判我10年,我的公司一分钱不用还了,你就看着办吧。实际上,这对生产力是一种破坏,对社会稳定也是破坏。我们应该想好后手,风险暴露之后得有办法收场。

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也暴露出风险,但他有一套办法把底兜住。他让LehmanBrothers破产,其他的一律要救。*府给了亿美元救AIG,退出的时候*府还赚了亿。我们有些处理的显得太草率。还有小型股份制银行,这些中小银行没有什么存款,资金全部是拆借来的,其他金融机构不给他拆借就可能倒闭,现在工商银行接管了。包商银行的教训要汲取。从一开始,暴露风险前想好应对之策。

各种资金池被取消,金融机构没办法打包风险。把所有风险打包的机制取消掉,导致金融机构运营受限。金融机构的功能就是帮老百姓处理风险。高风险与低风险打包组合,比如组成一个产品“阳光”卖给民众。现在不让金融机构做这个,让投资者一个一个去投,比如要我去投“扬润大桥”,我敢投吗?我根本就不了解“扬润大桥”的盈利能力怎么样。

没有人喜欢地方*府投资,但在现阶段,地方*府投资仍然是经济下行期最有效的办法。但为什么今年5万亿下去,效果却不明显?因为地方*府投资的杠杆作用被大大抑制了。过去,地方*府获得国家资金(地方国债和专项债)之后,可以用它们来撬动社会资金,如城投债、委托贷款和信托渠道等;资管新*实施之后,委托贷款和信托渠道被大大压缩,因此今年虽然地方*府获得5万亿的国债资金,但效果却不明显。这可以和年对比,那年是立竿见影,效果极其明显。

后果之三,直接融资大幅度下降。年末银行的传统信贷占社融的74%,但是去年7月份到今年6月底已经上升到96.5%,直接融资几乎消失,直到过去几个月才恢复了一点。几年间直接融资市场基本消失,民营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导致长期投资大幅度下降。现在不让搞风险组合,大家不敢涉足长期投资,多是玩短期的,怕承担风险,这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我们一直说要鼓励资金投向长期投资,可去杠杆后的结果相反。事实上,长期来说发展直接融资,是控制全社会杠杆率的最有效效果。美国杠杆率低,因为直接融资多;中国主要靠间接融资,杠杆率比较高。经过这几年的去杠杆却带来直接融资的萎缩,值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姚洋经济为何减速去杠杆去错了方向新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