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不断地增加,迟早会导致
TUhjnbcbe - 2024/3/26 17:24:00

引言

外生货币供给理论货币数量论认为,在任何时候,流通中的货币决定交易量,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不断地增加,迟早会导致物价的上升。

早期的货币数量论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把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相联系的货币数量论产生于16世纪末期到17世纪中期。在这一时期,一些西方学者和商人在不同程度上提出过货币数量论的观点。法国重商主义者波丹因为对货币数量论提出了较多系统的观点,被公认为是货币数量论的创始人,他对货币数量的许多见解都被后来的学者所接受,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例如,波丹把16世纪法国的物价上涨看作是金银数量增加的结果,认为金银的价值与一般商品的价值相同,货币数量增加,货币价值就要下降,物价水平就要上涨。意大利学者达凡查蒂从商品与货币的比例关系中说明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的道理,得到了西方经济学家的高度评价。达凡查蒂从全社会的商品总量与货币总量的等价关系中,得出货币数量论的结论,并认为社会上的一切商品总量与流通中的一切金银总量是等价的,因此,一国商品总量的一部分必然等于该国所有金银的相应部分。

商品流通的总量既然与货币流通的总量相等,千分之一的商品自然值千分之一的货币价值。由此可得,货币数量增加,商品价格自然就上涨。英国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将货币数量论扩大应用于货币的对外价值,成为后来货币购买力平价学说的起源。托马斯·孟从货币数量论角度分析了外汇的价格,他认为货币的重要性不在于贮藏,而在于把它们投入到有利可图的商品流转中去。货币促进贸易,贸易增值货币,因此,投入商品流转的货币越多越好。国内货币数量增加,一切商品价格就上涨,货币数量缺乏,商品价格就下降。

货币数量论的萌芽

货币数量论虽然萌芽于16世纪末,但是,它作为一种与金属货币论直接对立的货币理论,是开始于17世纪末期的货币论战。在关于是否需要足值金银充当铸币的论战中,经济学家约翰·洛克第一次以货币数量论同金属货币论相对抗。洛克对货币数量论的研究方法与前人不同,他不把货币与商品直接对比,而是从货币本身的供求关系中得出货币数量论的见解,他的主要观点包括: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货币价值;商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也由货币的流通速度决定;商品价格的变化取决于货币数量和商品的供求关系等。

因此,他的货币数量论也可以称为是供求论的货币数量论。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是这一时期货币数量论的最重要代表人物。在休谟看来,货币是人们约定用来便利商品交换的一种工具,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之间存在一种正常的比例关系,一国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休谟的理论对西方货币学说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用正常比例对物价问题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是19世纪货币数量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对货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支配货币价值的一般规律的探讨,二是对支配货币流通数量的一般规律的探讨。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论是以纸币流通幻觉为依据的,他把货币仅仅看作为流通手段,把金属货币与纸币等同起来,认为货币价值决定于货币的流通量,货币数量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动的唯一因素。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论对于19世纪前半期的西方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西方货币理论发展主要就是围绕着反对和修正他的理论展开的。19世纪的另一位货币数量论代表人物是约翰·穆勒,他的货币数量论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对洛克、休谟和李嘉图等人理论的继承与融合。

货币价值

穆勒认为,货币价值在短期内是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在长期内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他一方面在供求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论观点的支配下,坚持物价和货币价值随货币数量成比例变化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规定了货币数量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和使用范围,以表示赞同对货币数量论的修正。早期货币数量论已经开始研究产量、价格、币值及货币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已经着眼于对货币需求的分析。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年发表了西方货币理论史上的第一本专著,即《货币的购买力》,详细地论述了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以交易方程式为主要内容的现金交易数量论。

费雪将其货币数量论用数学方程式的形式表述为:MV=PT方程中的M表示社会上流通的货币量,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P表示社会的物价总水平,T表示社会商品的总量。该公式说明:假定V与T不变,则P随M成正比例变动;假定M与T不变,则P随V成正比例变动;假定M与V不变,则P随T成反比例变动。其中,费雪特别强调第一个关系,即V与T不变,则价格水平的变动就与货币数量成同比例的变动。由于V、T是常数,货币供给量M是外生变量,费雪得出结论:货币数量M的变动导致物价P的同比例变动,货币数量的变动是因,一般物价水平或名义收入(PT)的变动是果。即因果关系是从方程的左边到右边。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论第一次明确地将货币现象与物价水平联系起来,提出了新的见解。

费雪方程式

自费雪方程式提出之后,尽管理论界对其争论很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谁也没有试图否认和推翻这一公式。产生的争议主要围绕这一公式所表现的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货币增加到物价上升的传递机制、货币量与物价上升的比例以及公式成立的假定条件等问题。但是,从宏观层次来说,费雪公式也存在两大缺陷:一是它用货币的数量直接说明商品的价格,商品和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关系成为简单、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并得出了货币增加使商品价格成正比例增加的结论;二是它认为货币的流通速度V是一个基本上不变动的常数,这样货币数量的增加和物价的上升是成正比例的。

可以说,费雪的货币数量论既是前人货币数量论的总结,又是后人研究货币数量论的新起点,赞成和批评货币数量论的人都以费雪的货币数量论为依据和参照对象。因此,费雪的理论在货币数量论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金余额数量论对货币数量论进行了新的描述,它是由马歇尔提出的,又以庇古的《货币的价值》一文为代表。由于马歇尔认为收入和资产用于消费品和投资后的剩余部分是以现金的形式保存的,因此,可以把这个剩余部分称为现金余额,西方经济学者就把建立在现金余额基础上的货币数量论称为现金余额数量论。

马歇尔和庇古从货币需求量和货币持有量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这与之前的研究货币理论的经济学家相比,在手法上更为新颖,也更具有现实性。他们认为,货币的价值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不同时期货币价值的变动或者来自货币供给的变动,或者来自货币需求的变动。现金余额方程式为M=KTP。在这个方程式中,M、P、T与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中的含义相同,K表示人们以货币方式保留购买力以准备在未来交易的比率。该公式说明:如果货币的需求量不变,则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可以使物价水平随着货币供应量发生正比例的变动;如果货币的供应量不变,则货币需求的变动可使物价水平发生反比例的变动。

具体来说,马歇尔是从克服现金交易数量论的缺陷出发,来创立自己的现金余额数量论的。他利用持有货币的比率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来说明货币价值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马歇尔认为,费雪的交易方程式虽然强调了货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但没有说明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原因。在他看来,人们的持币时间或持币数量对货币的流通速度具有很大的影响。持有货币的比率越小,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数量就越多,从而货币的流通速度就越快。

马歇尔还指出,假设其他情况不变,在通货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即当以通货形态持有收入和资产的比率较小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就快,这就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增加,物价水平必然上升。这使人们认识到,影响商品物价水平的不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而是社会中所有货币的总量;货币供应量并不等于货币流通量,虽然货币最终都要投入交易,但货币具有储藏价值的功能,会缓和货币对物价的影响、降低它的流通速度。

结语

货币理论发展到此对现实经济的描述比以往更加真实、可信,但是,这一时期的货币数量论也存在着很多缺陷,主要是它没有将公众手中的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来看待。由于没有看到这一点,此时的货币理论就不能在货币与商品的价格之间建立一种令人信服的、符合实际的传导机制。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不断地增加,迟早会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