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格物资本旗下内容大类目之一
“金属铸币”内容系列从属于
第一部分:六大要素
第二部分:币值衡量
第三部分:铸币贬值
本文是“金属铸币核心知识体系”第四部分
格物者说:货币购买力即购买商品的能力,购买力强弱以能购买到的商品数量为衡量标准。而以货币购买商品,是按商品的价格来购买的,商品价格以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所以,铸币购买力和商品价格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商品价格的表示
商品的价格以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计价功能是货币的基本功能之一。商品价格和货币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货币本身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当商品交换还处于“物物交换”状态时,A商品和B商品之间互为表示价格,A商品价格表示为一定数量的B商品,而B商品价格表示为一定数量的A商品。然而,当某种商品被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具备了交易媒介的功能,即初步具备了货币的功能,此时“商品货币”出现(如谷物、兽皮、牲畜、金属工具或器皿等),而商品货币成为表示其他商品价格的计量基准,如:一件陶器的价格表示为1袋谷物,一件农具的价格表示为2袋谷物。
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和扩大,许多商品货币的缺点暴露出来(不易储存、不便分割、不便携带等),于是,慢慢地,金属从中脱颖而出(可熔铸、方便分割、易携带、可长期储存),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最佳等价物”,人们将金属冶铸成某种固定的形制(即金属铸币),在商品交换中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在多样化的商品货币向单一化的金属铸币统一的过程中,许多商品货币的货币属性消退,不再充当交易媒介,也不再作为表示商品价格的计量基准;而金属铸币逐渐成为通用的交易媒介,也成为表示各种商品价格的通用计量基准(计价单位)。如:一件衣物的价格表示为10枚金属铸币,一块肉的价格表示为2枚金属铸币。
铸币购买力与商品价格
个别商品的价格波动,有很多因素决定,包括: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商品生产成本增减、商品自身供求关系、人们的偏好等。而社会整体商品的价格波动,一般只有一个决定因素:货币购买力的变化。
无论是对于社会整体商品而言,还是对于某个具体商品而言,其价格波动与铸币购买力变化,都是相对立的概念:货币购买力下降/上升,正好对应商品价格上涨/下跌。
由于社会整体商品价格波动具有一般性的研究价值,所以,我们这里只讨论:铸币购买力变化和社会整体商品价格波动。铸币购买力下降,对应社会整体商品价格上涨,铸币购买力上升,对应社会整体商品价格下跌。
那么,铸币购买力变化和社会整体商品价格波动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目前有两种研究结论:
一种是铸币金属币值论,即铸币本身的优质金属含量(金银铜),直接决定了铸币的价值(币值),进而决定铸币购买力。优质金属含量越高,币值越高,购买力越强;优质金属含量越低,币值越低,购买力越低。当币值变化上升时,购买力随之上升(社会整体商品价格相对下跌),当币值变化下降时,购买力随之下降(价格相对上涨),当币值不变时,购买力也不变(价格不变)。
更多阅读:《金属铸币核心知识体系(三):铸币是如何贬值的?》
另一种是铸币流通数量论,铸币购买力和社会整体商品价格,由流通中铸币数量和社会整体商品数量的相对变化决定。当流通中铸币数量增多,而社会整体商品数量不变时,铸币购买力就会下降,社会整体商品价格会上涨;当流通中铸币数量减少,而商品数量不变时,铸币购买力就会上升,而商品价格会下跌;当流通中铸币数量和社会整体商品数量同步、同量增加或减少时,购买力不变,价格不变。
更多阅读:《“轻重之论”:货币过多为什么会引起物价上涨?》
以上两种研究结论,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很强的实证性和政策指导性,都是金属铸币时代的学者们对货币的深入研究成果。
基于以上两种结论,历代执政者在治理物价上涨或者下跌时,一般都会采取两种措施:一是重新铸币,增加或降低铸币的优质金属含量,从而改变币值、改变购买力;二是投放或回笼流通中铸币,以改变流通中铸币数量,进而调节铸币购买力和社会整体物价。
版权声明
本百家号“格物资本”发布的所有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稿、图片、漫画、音频、视频等,其版权均归属于本号及其运营者(运营者已实名制),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修改或发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点击热文
朝廷如何养活自己(一):掌控土地、分配农业
朝廷为何要垄断铸币权?
翻滚的政府债务雪球,谁来为其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