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前后,鄱阳湖畔的江西湖口县武山镇万亩中药材基地内,越过寒冬的吴茱萸正新芽吐绿,新栽的枳壳尽情拔节,林下套种的板蓝根、麦冬眼下青绿一片,千亩芍药、牡丹正含苞待放……白的牡丹、粉的芍药、紫的丹参依次绽放,风景这边独好,引得游人纷至沓来。这是一处中药材种植基地,也是一个乡村旅游点,当传统中医药遇见乡村旅游,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日前,记者在中药材种植大省江西采访调研发现,以中医药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业态不断涌现:中草药开花季可赏花;赏完花,再去中医药体验馆体验一下中药材加工技艺;中午来个药膳养生餐;临走的时候再带点中药材制成香囊、香水,或者留下来住间康养民宿……传统中医药正为乡村旅游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春耕时节,湖口县武山镇万亩中药材基地内,一派繁忙景象,机械旋耕、开沟,人工栽种、施肥、除草,映着基地周边黄灿灿的油菜花,一派生机盎然。
湖口县地处赣北,因长江与鄱阳湖在此交汇而得名,属于典型丘陵地带,北亚带湿润性气候,地理区位、气候条件极为适宜种植艾草、黄栀子、枳壳、吴茱萸等道地药材。
该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规模种植黄栀子、枳壳、吴茱萸等中药材,现有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2.4万亩。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中医药的重视,中药材种植迎来快速增长,江西各地纷纷流转一些荒山荒坡,因地制宜地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致力将其培育成乡村振兴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年7月,曹凤梅自筹50万元在湖口县武山镇高标准建设了余亩中药材示范基地,与当地5名农民成立了湖口县鑫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几十户群众发展中药材产业。
周边村民一方面能获得土地流转的收益,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基地就业,一天有多元的收入。到了四、五月份,基地内芍药、牡丹开花,每年能吸引2万多人前来赏花观光,虽然基地不卖票,但是花季时,周边农家乐生意火爆,也给村民带来了旅游收益。
“种中草药能卖钱,还能带动乡村旅游,我们正朝着一、二、三产融合的方向去努力。”曹凤梅介绍,为了丰富旅游业态,年3月,基地还建成了赣鄱中药文化馆,这是江西省首家县级集中药种植、加工和科普为一体的专业性展览馆,馆内收藏中药古籍近百本,中药加工工具50余件,中药标本28份,中药技术书籍60余本,游客到基地不仅能赏花,还能了解和体验传统的中医药文化。
年,武山镇入选江西省首批大健康产业试点示范单位,初步形成了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并出现了以乡村旅游、康养为特色的新业态。
据了解,湖口县根据《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江西省中医药条例》等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正着力培育中药材产业集群,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江西省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多,规模大,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多万亩。“中药材种植+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在省内不少地方纷纷涌现。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的柘港乡金潭基地和谢家滩镇元宝山基地,是江西省最大的吴茱萸、枳壳种植基地。每年的4月到10月,漫山遍野的草药花开,鲜艳动人,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在中草药材成熟时节,也有不少游客前来购买。
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上模乡油洲村,当地因地制宜种植了余亩黄栀子,年产黄栀子余万斤,年销售额余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2.5万元。每年春末夏初,亩栀子花竞相绽放,漫山遍野的栀子花芬芳四溢,清香扑鼻,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赏花游玩,在村民带来种植收益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
除了中药材种植环节带来的赏花游,各地还结合中医药文化打造特色小镇,开展研学游、亲子游等。
在江西省樟树市岐黄小镇中国药都中医药博物馆内,又迎来了一批来自南昌市的研学团队。
樟树被誉为“中国药都”,有着多年的中药材种植、炮制历史,有着“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
为了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做强做大中医药产业,樟树打造了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岐黄小镇,年6月还启动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到年10月底,该博物馆正式向中小学校开放,来自南昌、九江、宜春等地的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开展研学游,馆内展出的余件中医药老物件、余件中药材标本,让孩子们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截至目前,已接待数万名中小学生。
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中,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提出了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科考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在广阔的乡村,中医药与乡村旅游正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融合,有力地推动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