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我国古代的经济状况落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我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一直发展滞缓,甚至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再加上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得我国古代的经济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
不同朝代对于经济发展的具体态度又有所不同,历代帝王都认识到经济对于政权的重要性,单单是税收方面就是国家的财政的一项重要收入,但是经济过度发展会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崇尚金钱与利益的风气,对于社会的统治又是不利的。
尤其是宋朝放开的经商政策,不再对经济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再加上在宋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一种方便携带的金钱——钞票,使得经济进入到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纸钞在市场中应用范围变广,大量纸钞开始在市场中流通,甚至出现了替代白银的趋势,使用纸钞在商业贸易中可以更加方便。
但是到了明朝的时候,取消了纸钞,再次使用了白银,使得银本位的思想在明朝被再次大肆宣扬起来。
与国外的商业往来,使得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即使小心应对在明清两朝的时候也同样出现了货币贬值的情况。
货币发行风险
1、贸易时代的到来
从元朝开始,我国与国外的联系开始多了起来,进入了自由贸易的时代。中国的丝绸、茶叶以及瓷器等制作技术在当时可以说是顶尖的,在放开贸易以后,很多国外的商人前往中国通商,这就导致了世界上的白银多数流入中国。
在后来大航海时代时期,西班牙殖民者在各地争夺金银珠宝,也用白银购买明朝的物资。这样的商业贸易模式造成了明朝的白银“只进不出”的情况,明朝囤积了大量的白银,使得白银贬值。
即使明朝政府在发行支票的时候,严格按照市场中流通的金银数量来发行,但是这种白银贬值的情况也没有因此得以减轻,白银的购买力也在降低。
2、黄金贬值
明清时期不仅是白银银在大航海时代的影响下出现了贬值情况,黄金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因为西班牙的殖民者在每周发现了大量的黄金,这些黄金也以同样的方式流入了中国,造成了黄金的贬值。
明朝在面对黄金和白银纷纷贬值的情况时,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调整货币政策,主要得措施是减少银票的发行数,同时发行较大的面值。作为一个一直把白银当作稀缺物资的中国来说,国库中的财政主要是白银。
并且是官制白银,有一定的规格和重量。但是民间流传的白银则样式不一,同时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所以明朝政府实行的货币调整的政策也没有起到很大的效果,黄金和白银贬值的情况也没有得到调整。
炼金时代的到来
1、明朝炼制白银
在明朝刚刚建国的时候,朱元璋就下令推行大量炼制白银,这么做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有效避免元朝出现的官府与民间的白银规格与质量不一致的情况。这样的政策不仅有效提高炼制白银的工艺,与此同时提升了白银的登基,明清仍然是白银输出大国。
2、超发货币
明清时期的战争频繁,战事军备就需要用到大量的经费,而民间的白银则是重要的一项来源,这个时候的清政府把从民间搜刮到的白银重新炼制成银锭,这只要是利用民间与官方制作银锭技术上的差距。恰恰这种情况更加剧了白银的贬值,这种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超发货币”。
白银的货币市场化
1、钱庄制度
钱庄在宋朝的时候才出现,主要目的是为了商业贸易往来可以更加的顺畅,同时也起到了存储银钱的作用,是“银行”的雏形。在古代钱庄就已经是刚需了。
因此在明朝的时候,钱庄甚至起到了帮助国家存储金钱的功能,钱庄在这个时期必须配合官方的白银措施,区分品质好的白银与品质不好的白银,这其实也算是钱庄的一种自我保护政策。
2、广州十三行
由于元朝出现的白银贬值情况非常的严重,因此在明朝刚建国的时候,并采取措施来缓解这一问题的继续恶化,比如采用“海禁”政策,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白银的流入,缓解白银贬值的问题。
但是与国外的贸易是大势所趋,不可能完全禁止,以此在这个情况下,政府推出了“广州十三行”来集中统一管理海外贸易问题。
自由贸易的风气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导致了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的贬值更是一股势不可挡的风气,政府采取的措施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白银贬值的问题,而货币市场化则是随之而来的效应,成为了经济贸易的一种特色。
参考文献:《古代中国》、《明史》、《清史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