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币对美元连续四日大幅上涨,离岸人民币从7.25涨至目前的7.01,有希望重回“7”关口。
在降准的环境下,我们的货币还能升值,是什么原因?
一般来说,利率和汇率是正向关系,一个是对内资金的价格,一个是对外资金的价格,如美元加息,美元指数就会走强。
假如有人用万美元在上海买了一套房子,在不考虑房价升值,在美元汇率稳定的情况下,这套房子的价值就是万美元。
但房子毕竟在中国境内,如果我们突然采取降息,或者降准,释放了流动性,使得市面上的流动资金多于商品,那么这套房子就被动升值了。
因为房子按美元计价,就需要卖出更多的人民币,然后换成美元,才能保持其价值不变,此时我们的货币就相对美元贬值了。
这次也是一样,我们一直在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前的降息,现在的降准,其实都是在增加流动性,但我们的货币却升值了。
本质是背后的五大逻辑发生了改变,利好叠加的效果。
1、国内的防疫措施正在优化,放开在即,对经济的恢复帮助很大。如今我们不是不想继续防控,而是照这样,已经防不下去了,无论是从财力、人力、还是人们的心理,都快接近上限了。
年,全国的卫生总支出达到了7.2万亿元,年达到了7.5万亿元,而今年就算和去年持平。
三年的总花费加起来也有22.2万亿了,相当于去年GDP的19.4%了,而这三年的GDP增速才有多少啊?
已经入不敷出了。
所以大家才会觉得钱越来越不好赚,因为我们的货币增量在变少,现在都是在鼓励大家把手中的钱拿出来流动。
现在仅每天的核酸支出就超2.15亿元,而且前期的花费中,很多都是突发事件的资金,搭建临时场地,物资采购,简化生产线和垃圾处理等。
对于长期的基础设施,帮助并不大,是否还要通过借债,继续维持下去呢?
这恐怕就是为何在年底优化防疫措施的原因吧!
很多人因为防疫减少了收入,又被压了三年,不少人因房贷还不上,丢掉了房子,几乎陷入绝望,都希望能早一点放开,也是人之常情。
而国家为了保护弱势群体,外部既要应对国际的多方面压力,又要防范国内的泡沫被刺破,也是尽力了。
此时要求优化方案,多数是为了降低成本,建立高效的预控体系,好腾出精力,放在提振生活品质,放在经济发展上。
这样对于提振消费,提高就业,各产业回归正常,都将是利好。
2、美元的“加息潮”基本过去,各国因美元加息而贬值的货币都在回归不仅我们的货币升值,一天内,欧元兑美元上涨1.04%,英镑兑美元上涨1.01%,日元兑美元也是上涨1%。
欧洲股市全线上涨,通胀率从10月的10.6%降至了10%,而美元指数在11月的累计跌幅已超5%。
可以说,美元的暂缓加息给了各国一个“喘口气”的机会。
虽然暂缓加息,不等于加息周期结束,只是将之前的“快速奔跑”降为了“小步慢走”,甚至会演变成一场“马拉松”。
但短期内的利好叠加,对于我们恢复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
3、给予房地产的“三支箭”,大幅降低了债务风险的发生概率,人民币没有了贬值的基础。从限制房地产的公司开始,在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挤泡沫”后,一些实力弱的房企和一些较差的项目,已经被“洗”出去了。
能留下的大多为行业龙头或优质企业。
如今地方的市场调控也变得更为清晰和精准,保项目就需要保项目主体,保市场就需要保房企。
故在11月给予了房企融资“三支箭”,其目的,一是为了帮助“输血”,防止其债务风险爆发。
让相对健康的房企,更快的吞并已出现债务危机的企业,快速盘活项目。
二是化解房企的债务风险,与全民的捆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现在的基调是让房企恢复自我“造血”能力,才能维持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避免“烂尾楼”的发生。
接下来,多数会针对市场供需加大调控力度,帮助存量房的出清,这对于房地产发展迎来了利好。
就连北向资金的单日净买入都达到上百亿元,一边看着美元指数的下跌,一边看着中国对经济基本面的恢复。
预示着这些外国资本,看好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
4、我们货币的支付地位在提升。据SWIFT的数据,目前我们的货币国际支付比例达到了2.13%,排在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虽然比年初的3.2%有大幅下降。
但主要因为美元的加息,使得全球的美元大量回流,所以其支付地位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回升。
就连欧元的支付比例,也比两年前下降了3%,但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人家建立的结算系统。
而我们也有自己的跨境结算系统CIPS,如今很多国家都在加速“去美元化”,目前已有60个国家宣布使用人民币结算。
如与澳洲交易的铁矿石,与各产油国的石油和煤炭等结算,还有我们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材料,与南美的锂矿交易等。
这避免了我们因大量的原材料进口,而造成国内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5、中国大量吸引了欧洲的产业“落户”。创新和产业是发展的基石,我们的目标仍然是转型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避免被再次“卡脖子”,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这是不变的方向,所以我们对于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远高于全球各国。
自疫情开始,很多公司开始意识到,要在中国加大供应链的本土化,只有这样效率才能更高,更好的应对突发事件。
而今年欧洲的能源短缺,更是成为了本土化投资的“催化剂”。
如德国化工集团巴斯夫,在湛江兴建一个巨型综合生产项目,不仅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电,每年还要为汽车和电子行业,生产6万吨的工程塑料聚合物,投资高达上百亿欧元,成为其除本部外的第二大一体化生产基地,可见其发展信心。
德国化工科思创,计划在上海的工厂扩充生产线,投资万欧元,每年生产超2.5万吨,含有物理回收成分的高品质聚碳酸酯及合金。
德国默克集团,宣布在上海浦东投资首个OLED材料生产基地,作为其第三大OLED材料生产工厂,年产能6吨以上。
同时投资万欧元,设立默克电子科技中国中心,作为全球范围内首个综合性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