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的发展,商品供应的增加,不是马上能够立竿见影的,总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经过一个过程的。如果出现了通货膨胀,市场货币流通量很多,商品基本上还是那么多,必然会出现市场货币量和商品相比是过多的,结果,造成商品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涨。其次,持续的通货膨胀使人们感到存放货币不如存放商品,形成人们的恐怖心理和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心理,不很急需的商品也买好放在那里,甚至发展到抢购商品,囤积商品,这样更加造成了市场商品供应不足。
首先是影响经济效益。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经济效益差是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由于经济效益差,原材料耗费大,费用开支多,劳动生产率低下,流动资金周转期限长,损失浪费大。在这种情况下,要创造同样的财富,就要耗费更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出更多的货币,造成企业亏损,国家财政赤字,甚至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很差,废品很多,所以,经济效益差也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综合原因。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通货膨胀又进一步影响经济效益,因为货币在商品经济中是作为价值尺度,衡量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是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的工具,作为经济核算工具必须要以币值的稳定作为前提,如果币值不稳定,就无法正确地发挥经济核算工具的作用。所以,通货膨胀影响企业有效地实行经济核算,开展增产节约、提高赢利,提高经济效益。其次,货币是商品经济中的交换手段和直接的支付工具,币值不稳定,必然影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正常地开展贸易,顺利实行各种支付,影响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行,这一切都会影响宏观经济效益。
其次是影响经济按比例、协调地发展。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整个经济结构出现扭曲,各种商品的供求不平衡,商品价格上浮幅度不平衡,有的商品上涨幅度较大,暂时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比较严重;有的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小,暂时出现供求基本持平的状况,这样势必把资金更多地吸引到价格上涨较快的部门,这就会刺激这些部门生产的发展;另外一些价格上涨不多的部门投资就会减少,生产就会停滞或者萎缩,再加上市场反映的错误信号,使经济当局作出更多的错误决策,这一切都会带来经济的盲目发展,造成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协调。
第三是影响储蓄额下降。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物价上涨率超过了银行储蓄利息率,也就是出现了负利息率。人们将货币存入银行不仅得不到利息,甚至钱越存越少,遭到了货币贬值的损失。例如:年物价指数上涨8.8%,超过银行各种期限的储蓄利息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不愿意再进行储蓄,势必影响储蓄额,造成储蓄额下降。不仅如此,如果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人们纷纷提取储蓄,对市场商品供应是很大的冲击,更加造成商品供不应求。
第四是引起外汇储备的下降。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贬值,商品价格提高,如果货币对外比价没有变动,往往形成币值高估,就不利于扩大商品出口,影响外汇收入,影响国际收支的平衡,影响外汇储备的减少。如果对外比价下降,本国货币购买力降低,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会对国内通货膨胀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货膨胀造成市场虚假繁荣,提供错误的市场信息。在货币日益贬值,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无论是企业或个人,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纷纷抢购商品,国积原材料,不愿很快地推销产成品。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是过去滞销的商品也一抢而光,这样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提供了错误的市场信息,使经济当局和企业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实行了错误的生产和经营,影响经济稳定、协调的发展。
出现投机倒把,非法活动。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这给不法分子低买高卖,囤积居奇,提高物价,非法经营提供了客观条件,甚至这些不法分子和国营企业、商店内外勾结、套购紧俏商品,从中牟取暴利,打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各种非法经济活动也普遍产生。
第五是影响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到千百万人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其中受害最严重的是职工、干部、知识分子和农民。通货膨胀实际上是用货币贬值的办法,采取隐蔽的方式,向人民群众征税,例如:年社会商品零售额是亿元,物价上涨7.3%,人民群众购买这些商品要多付出亿元。流通中的货币亿元,大部分是居民手中持有的货币,由于物价上涨,又要遭到损失。人民在银行的利息,由于负利息率,又要遭到损失。所以,人民承受通货膨胀的总损失是很大的;不仅如此,一部分人民群众甚至实际生活水平也下降。
根据以上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好处,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性很大,通货膨胀只能破坏经济的发展,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且由于通货膨胀不仅使经济遭受到损失,而且在政治上也会受到很大损失。因此,通货膨胀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主张搞通货膨胀的同志,还有一种论点是:“一部纸币流通史,就是通货膨胀史。”甚至还有的同志认为:“纸币流通必然产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的客观规律。”这种论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纸币流通是否产生通货膨胀,这并不决定于纸币本身,而是由经济方面多种原因决定的。纸币是货币形态在历史上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从原始形态到现代的形态。如果说纸币流通必然产生通货膨胀,那就等于说社会越发展,越产生通货膨胀,社会发展是倒退的,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货币形态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大体上说,是由商品货币阶段进入金属货币阶段,由金属货币阶段进入纸币阶段,最后由纸币阶段进入存款货币阶段。
商品交换是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已经产生了,这种交换带着偶然的性质,而且是物物的直接交换。物物交换有很大的不方便,开始时,是选择当地大多数人需要的物品来作为交易的媒介,进行间接交换,这种被选作货币的商品,一般都具有实际的用途,除了作为交换媒介外,还可以供直接消费。所以,这被称为商品货币或者称为实物货币。至于一个社会选择哪种商品作为货币,决定于社会的地理位置、气候、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等因素。例如:住在海边的人民,选择贝壳及渔钩作为交换媒介;居住在寒带的人民选择皮革或兽毛作为货币;游牧民族以动物为货币;农耕社会以壳物为货币等等。
金属货币具有容易储藏,体小值大,容易运输,容易分割,颜色美丽,价值稳定,用途广泛等优点,逐渐形成为理想的货币。人类对于金属币的使用,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开始是由贱金属货币发展到贵重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铜、铁、锡等贱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制成一定的形状,充当交换的媒介。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易数量的增加,交易价值扩大,贱金属体大值轻,携带不方便,而且不易分割,逐渐采用体小值大的金银等贵重金属作为货币,因而逐步过渡到贵重金属,用金、银作为货币。最初的金、银货币,或者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器皿、或者是金银条块。
这种货币在使用时必须经过鉴定成色、权衡重量,故称为称量货币。这在工商业发达,交易频繁的情况下,这种程序当然花费很多人力和物力,于是便进一步发展为铸币,将货币铸成一定重量和一定成色,币面上刻明其成色和价值,这时便由秤量货币发展为铸币,这时贱金属的铸币则多被采用为辅币。
总结
贵金属作为货币,由于金银产量有限,不能满足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而且金银在各国分配很不均衡,金、银携带仍然感到不方便,这就逐步发展到纸币阶段。纸币的使用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使用“兑换纸币”,兑换纸币实际上是贵金属货币的代表,其发行量是由铸币或币材的数量决定,其价值是从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为基础,这种纸币的价值是很稳定的。后期使用“不兑现纸币”不依附贵金属货币为基础,完全依靠货币发行者的权威和信用。纸币本身并无价值,完全依靠人为的力量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