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何必久读,十分钟精准拆解,带你读懂一本好书。
今天我们推荐的这本书《中国经济史研究》,作者全汉昇先生,广东顺德人,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随后进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潜心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年后,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讲授中国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等课程,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曾发表《中古自然经济》、《唐宋帝国与运河》、《元代的货币》、《明代的银课与银产额》及《明中叶后中国黄金的输出贸易》等重要论文多篇。
书籍简介
《中国经济史研究》分为(一)、(二)两册,包括论文21篇。之(一)的论文有:中古自然经济、唐代物价的变动、唐宋政府岁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唐宋帝国与运河、宋代官吏之私营商业、宋代寺院所经营的工商业。其中《中古自然经济》是讫今为止研究魏晋以至唐朝中叶中国货币演变的最重要著作,《唐宋帝国与运河》被称为“千古不刊之作”。
本书主要介绍了唐宋两代中国的经济史,讨论货币、河道对唐宋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物价变动、金属货币流通量变化、迁都、国际贸易等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
本书广证博引,扩大了史料的搜集范围,以史料为依据,搜罗详密,真实可靠。
精华解读
一、中古自然经济
1.中古自然经济发展的原因
汉代货币经济的发展,从汉末以后,大受打击。从此以后,自然经济渐渐占有势力,货币经济则一天比一天衰落下去。这里我们要问从汉末以后,中国社会为什么会由货币经济逆转为自然经济?
汉未以后自然经济代货币经济而起的第一个原因是战争。中国自汉末以后,社会上发生很大的骚动。如三国时各地军事领袖的混战,和西晋八王之乱,都足以扰乱当日社会的安宁。不过规模最大,影响最烈的战争,当然要推汉未的黄巾暴动,与董卓之乱,和西晋未叶的五胡乱华。战乱的区域非常广大,以黄河流域作中心,江、淮、荆、蜀都曾波及。
汉未以后,货币经济逆转为自然经济的第二个原因,是铸造钱币所用的铜的减少。当日铜的供给所以減少,一方面由于铜矿产量的锐减,他方面由于佛寺之大量的用铜铸像。
2.中古的实物货币
中国货币的流通,从汉末以后,发生一个激剧的转变,即钱币的使用日渐減少,而实物货币的流通则日盛一日。这种当作货币来使用的实物,以谷、米、麦、粟等农产品,及鎌、绢、布、帛、绫、彩、练、褐、绵、缯等布帛类为最多。至于就时间上说,在汉未魏初,五胡乱华时代,及北魏上半期,非实物货币的势力都曾发展到最高的程度,因为这几个时期钱币的流通量都常稀少,或甚至没有。至于其余各朝代,同时虽有钱币的流通,实物货币在市场上还是占有相当的优势。
其中只有南朝,或者有些例外。南朝实物货币的流通,由于钱币使用的比较发达,如果和同时间的北朝那种盛况比较起来,自然要相形见绌。可是,虽然是这样,南朝钱币的流通区域,到了梁初还只限于沿长江领域的各大都市及其附近,其他地方则多以谷帛作为货币来交易。
因此,就大体上说,自汉未以后,至安史之乱左右,一共五百多年之久,实物货币在中国各地的市场上都占有相当雄厚的势力。
3.中古的实物租税与徭役
中国赋役制度自曹魏以来曾经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动,即:除租税的负担者由丁改为户外,在汉代多以钱币缴纳的租税,自曹魏起一变而为完全以绵绢粟等实物缴纳的户调与田租;而在汉代可拿钱来免除的徭役,自魏晋后也改由人民直接提供。
从此以后,中古各朝代的赋役制度虽然展有变迁,但其征收谷粟布帛与力役,在根本上并没有差别。而且,不仅是户调与田租,就是盐税,在北魏时也是以实物缴纳的。自然,南朝因钱币流通的比较发达,或者要有些例外。
不过从大体上看,南朝政府的税收恐怕还是以实物为大宗。这一点,虽然由于税收数字的缺乏,使作者不敢肯定地下断语;但由钱币在安史乱前政府总收入中只占百分之三点三至百分之五一事来推论,作者总觉得上述的观察不会距离事实太远。
二、唐代物价的变动
唐代物价井不是常在静止的状态中,而是常常作一涨一落的变动。如果我们把这些表面看来似乎很不规则的变动加以简单化,或系统化,我们可以发见唐代有三个物价下落的时期,四个物价上涨的时期。
1.唐代物价下落时期
在唐代三个物价下落的时期中,以太宗高宗间及开元天宝间的物价尤为低廉。前一个时期,相当于政治史上的贞观永徽之治;后个时期,也是政治最升平的时代。史家及诗人在作品上对于这两个时期的贤明的政治家都异口同声地歌功颂德;对于他们努力造成的太平盛世的局面都非常爱慕或留恋。
由此可见,这时候的物价低落,在一般入的心目中看来,都是当日社会经济繁荣的好现象;并不如现代经济学者的说法那样,以为物价低落是世界恐慌的象征。
不过,到了最后一个物价下落的时期,我们在文献上屡屡看见生产者诉苦的哀音,可见贞元初年以后物价长期间的低落,未免有些遗憾。这是因为前两时期物价所以下落,主因由于生产事业的极度发展,而后一时期,则由于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之求过于供,即一般人购买力的减缩所致。
2.唐代物价上涨时期
复次在唐代四个物价上涨时期中,唐初物价虽然很贵,但为期甚短,不过十年左右;武周前后物价虽然上涨,但上涨的程度最为轻微:所以这两时期的物价上涨,受影响者并不算多,问题也不特别严重。可是,在安史乱后及唐末两个时期,物价却上涨得非常利害,时间也比较长久
在前一时期,大诗人杜甫的儿女,也要因为物价昂贵而活活地俄死。在后一时期,工商业最发达,财富最雄厚的扬州的居民,也因受物价上涨的影响而成为饿殍。这是因为这时期战乱频仍,生产破坏,以致物品供给缺乏的原故一一自然,前一时期货币贬值与膨胀对于物价上涨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唐宋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时期,与第一次大一统时期不同,这一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但军事政治重心因为国防和地理的关系,仍旧留在北方。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维系帝国的运转,成为了摆在统治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于是,通过修建运河,军事政治重心的北方与经济南方得以相互连系起来。当运河畅通无阻能够充分发挥沟通南北的作用时,帝国便随着构成分子凝结的坚固而势力雄厚,国运兴隆。反之,如果运河因受到阻碍而不能正常发挥作用,那么帝国便随着构成分子离心力的加强而势力薄弱,国运衰微。运河的开凿还改变了唐宋帝国的经济地理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运河沿线城市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了较大提升。由于北方的政治重心日益仰仗南方的转运物质,唐末至宋代,中国的政治中心也逐渐从长安转移到了漕运更为便利的开封,这与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让我们了解到从自然经济到货币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及其过程,了解运河对唐宋帝国的贡献,了解宋代工商业经济的突破和商人地位的提升。让我们对唐宋经济政治的发展有了全面的认识。
梯子约读期待与您一起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