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1/22 22:17:00
来源:一瓣日本京都.11本文为“德国与欧元区”专题第二篇,第一篇为:周期的冲突与错位:重启欧元区,重走德国路?——系列之五十。之所以要回顾德国的历史,一方面在于德国正处于汇率制度转轨时期,德国如何在马克升值中保持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在于,欧元区有德国的基因,当前的欧元区正在“德国化”。原文首发笔者澎湃“流动性经济学”专栏。融合(或一体化)与分化,是二战后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对关键词。无论是两德统一,还是欧元区的设立,地缘政治考虑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经济次之。前者事关生存,后者事关福利,政治优先级高于经济无可厚非。但不得不说,近30年来,德国和欧元区的经济融合并不顺利,欧元区解体的风险仍未消散。两德融合是欧元区融合的缩影,欧债危机之后,欧元区的再融合正在复制德国经验。年11月,柏林墙倒塌,至年6月,两德在移民、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壁垒已基本消除。两德以超预期的速度顺利实现统一,但其在货币汇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选择对经济的负效应从90年代早期便开始显现,直到年前后,因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德国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才转为积极。年IT泡沫的破裂对德国经济的打击尤为显著,德国私营部门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阶段(Koo,;)。为应对衰退,欧央行开启降息周期。由于外围国家受到科技泡沫的冲击较弱,各国内部调整的方式也有显著差异,德国和外围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周期出现错位:由于内需收到抑制,德国经常账户顺差不断扩大,信用扩张速度显著慢于欧元区整体。外围国家正好相反,房地产泡沫愈演愈烈,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扩大。最终,欧债危机和银行危机爆发。有意思的是,从年开始推动“财政一体化”开始,欧元区在调结构方面似乎在复制德国的路径:压抑消费和投资;财政平衡;就业保障的下降和不平等问题加剧等。早在年前后,欧元区整体上就实现了经常账户顺差,一直持续至今。德国与欧元区其它国家的贸易也基本实现平衡。将欧元区孤立起来看,调结构是成功的,但却是以本区域的经济停滞和其它地区——尤其是美国的失衡为代价的。随着欧元区各国各项经济指标的收敛,欧元区经济或已经准备好重启,但全球失衡的调整远未结束。当下,中国对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中美关系的转变和脱钩的演变,故学术界和舆论界并没有给予欧洲应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