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产能的恢复,说明全球经济开始步入正常轨道,经济复苏所产生的需求效应可能会远远大于对外部产能的替代效应,而且需求复苏是对全局产品而言的,疫情之下的替代效应可能更多集中在医疗物资和“宅经济”类产品,产品替代相对局限——因此,疫情得到完全控制之后,COVID-19物资出口比重可能会有较大程度回落,但消费习惯的养成,可能会使“宅经济”出口势头得到巩固。
一、外贸开门红的原因
年1~4月,中国外贸取得了良好增长成绩,进出口总额达亿美元,同比增长达38.2%。其中,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44.0%,进口亿美元,同比增长31.9%,增长势头甚至好于年和年的同期情形。主要原因是,疫情冲击之下,与疫情相关的医疗物资和“宅经济”物资出口的放量增长带动总体出口增长,以及国内疫情防控政策及时有效,通过稳定国内有效需求巩固了总体进口。
为洞悉出口贸易的增长来源,本文将货物出口分为COVID-19密切相关的医用或防护物资、“宅经济”以及二者之外的其他商品等三大类,分析年至年各类商品贸易及比重的演化趋势。
COVID-19物资包括部分药品、医疗用品、医疗设备、个人防护用品;本文将“宅经济”大致定义为“家电、电脑或平板等电子产品、办公用品、厨房用品、玩具、家居用品、宠物用品、健身用品等”。图1为两类商品的出口及比重:年至年,这两类产品比重均呈上升之势,其中“宅经济”比重从5.3%升到6.9%,COVID-19物资从1.4%上升到2.1%。年疫情冲击之下,这两类产品比重激增,“宅经济”出口比重上升到9.4%,比年高出2.5%,COVID-19出口比重上升到4.8%,比年高出2.7%,过去一年两类产品出口比重增量超过了以往10年的增量。但如果除去这两类物资后观察其他商品出口及比重,如图2所示,年到年,其余商品出口从亿美元下降到亿美元,比重从91.0%下降到85.7%,增速也从-0.2%下降到-2.3%。
观察三类产品进口发现,年的疫情未对各类产品造成明显冲击,不论是增长率还是比重都与两三年前的趋势保持一致,如图3和图4所示:COVID-19产品进口自年以来持续增长,比重从年的1.3%增长到年的3.1%,年增长到3.4%,0.3%的增量延续了年的情况,年疫情冲击之下并未有大幅改变。“宅经济”物资进口过去以来也有所增长,但年以来占总进口比重呈下降趋势,年与年均保持在1.4%左右。其他各类商品进口自年以来没有明显增量趋势,而比重则呈递减趋势,这种递减趋势是由COVID-19类产品趋势性增长所造成。
图1“宅经济”与COVID-19物资出口及比重
数据:根据UNComtrade数据计算
图2其余商品出口及比重
数据:根据UNComtrade数据计算
图3“宅经济”与COVID-19物资进口及比重
数据:根据UNComtrade数据计算
图4其余商品进口及比重
数据:根据UNComtrade数据计算
二、年出口贸易走势预测
尽管在外部需求受到重创的情况下,“宅经济”和COVID-19物资出口呈反常态增长,将这部分排出后,观察其他产品出口,发现其余产品出口并非呈增长势头,而是随全球经济回落而回落。
因此,本文选用简单的弹性预测方法:先观察其他产品出口对外部需求实际弹性走势规律,预测出其他产品出口实际增速,并换算为名义规模,再结合情境设置中“宅经济”和COVID-19物资比重变化,预测各种情境下中国外贸出口的增速与规模。其他产品出口增长对外部经济增长的实际弹性如图5所示:
图5其他商品对外部经济增长的实际弹性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IMF数据计算,其他产品出口实际弹性=其他产品出口实际增速/外部世界经济实际增速,外部世界经济增速为全球GDP排除中国GDP之外部分的实际增速。
为更准确地预测年中国外贸商品出口规模,将中国产品出口拆分为“宅经济”产品、新冠疫情产品与其他产品,定义三种情境预测今年外贸走势:情境一是全球疫情完全地被控制,其他商品实际弹性可以恢复到年水平,“宅经济”新冠疫情产品出口比重恢复到年水平;情境二(基准情形)是全球疫情部分地被控制,世界经济逐渐恢复,“宅经济”产品出口比重、新冠疫情产品出口比重、其他商品实际弹性为年与年的平均值。情境三是全球疫情继续失控,其他商品实际弹性仍然为年水平,“宅经济”新冠疫情产品出口比重仍然保持不变。
根据上述假设和方法,中国总出口直接取决多重因素:外部世界实际经济增速、其他商品出口的实际弹性、中国国内通胀目标、汇率波动、“宅经济”与新冠疫情产品出口比重等。需要注意的是,汇率波动对中国商品出口影响较大,在IMF预测世界增速为6%(以美元计价)和国内增速8.4%(以人民币计价)既定情况下,汇率变化会影响到外部世界实际增速(以美元计价),会影响既定人民币通胀目标(3%)下以美元计价的通胀指数,继而影响到美元计价的名义出口增速,同时汇率波动还会通过贬值效应影响实际出口增速。分情境下汇率对应的中国出口贸易名义增速(以美元计价)。出口贸易预测结果如下:
第一,疫情完全被控制的情况下(情境一),如果其他商品实际出口需求弹性恢复到年的1.2水平,且“宅经济”和疫情产品出口比重各自也恢复到年比重:如果年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保持在6.5水平,实际出口增速将为-1.0%,以美元计价的名义增速将为8.2%,以人民币计价的名义增速将为1.9%;如果汇率贬值到6.9水平,实际出口增速将为0.5%,以美元计价的名义增速将为3.6%,以人民币计价的名义增速也为3.6%;如果汇率贬值到7.2水平,实际出口增速将为1.7%,以美元计价的名义增速将为0.4%,以人民币计价的名义增速将为4.8%。
第二,在疫情被部分控制的情况下(情境二,基准情境),如果其他商品的实际弹性恢复到年与年平均水平,且“宅经济”比重和新冠疫情产品出口比重也恢复到年与年的平均水平:如果年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保持在6.5水平,实际出口增速将为0.4%,以美元计价的名义增速将为9.7%,以人民币计价的名义增速将为3.3%;如果汇率贬值到6.9水平,实际出口增速将为1.4%,以美元计价的名义增速将为4.5%,以人民币计价的名义增速也为4.5%;如果汇率贬值到7.2水平,实际出口增速将为2.3%,以美元计价的名义增速将为0.9%,以人民币计价的名义增速将为5.3%。
第三,在疫情继续失控的情况下(情境三),如果其他商品的实际弹性仍然为年0.4水平,“宅经济”和新冠疫情产品出口比重与年相同:如果年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保持在6.5水平,实际出口增速将为1.6%,以美元计价的名义增速将为11.1%,以人民币计价的名义增速将为4.7%;如果汇率贬值到6.9水平,实际出口增速将为2.2%,以美元计价的名义增速将为5.2%,以人民币计价的名义增速也为5.2%;如果汇率贬值到7.2水平,实际出口增速将为2.6%,以美元计价的名义增速将为1.3%,以人民币计价的名义增速将为5.7%。
三、后疫情时代的中国贸易走向
(1)后疫情时代的贸易现实
疫情冲击对中国的“宅经济”、COVID-19物资、其他产品出口和进口产生了非对称影响:出口激增而进口影响微弱。如果选取年对该国或该地区出口占总出口比重90%的国家或地区为样本,做散点图分析中国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增速与该国年新冠疫情感染人口比重,发现出口对象国或地区的感染人口比重越高,中国对该国或地区的出口增速越高,二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如图6所示:
图6COVID-19感染人口比重与对该国或该地区出口增速散点图
数据说明:新冠疫情数据来自WHO,出口数据来自中国海关,按中国出口比重排序,选取累计比重达90%的42个国家(地区)为样本,排除了比重较小而且出口增幅异常的国家样本。
很显然,中国出口的有利形势与疫情有关。而随着疫情的消退,“宅经济”和COVID-19物资可能会回到以往的趋势性水平。市场观点担心,海外产能恢复会使中国出口替代效应减弱。事实上,海外产能的恢复也说明全球经济开始步入正常轨道,经济复苏所产生的需求效应可能会远远大于对外部产能的替代效应,而且需求复苏是对全局产品而言的,疫情之下的替代效应可能更多集中在医疗物资和“宅经济”类产品,产品替代相对局限。
值得注意的是,“宅经济”和COVID-19产品出口比重原来也在持续上升,疫情之前增速也维持在10%左右。疫情对需求的冲击,可能需要从短期和长期观察,短期内会对应急性需求如医疗物资等需求激增,亦或对产能的替代,但长期内则可能会改变原来的消费习惯。因此,疫情得到完全控制之后,COVID-19物资出口比重可能会有较大程度回落,但消费习惯的养成,可能会使“宅经济”出口势头得到巩固。
此外,观察图5其他商品对外部经济增长的实际弹性,发现年以来,呈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尤其是全球宏观遭受较大冲击的时候,其他产品弹性会大幅下跌,随着经济的恢复再度反弹,但年之后的弹性明显要低于之前,年以后又开始呈周期性回落之势。因此,要理解中国外贸出口未来的走势,可能还需要认清三个现实:
第一,增长趋同已使得全球价值链联系更加疏松,区域增长极崛起使区域价值链内聚性提升,从而外贸可能会自然相对收缩;第二,国内老龄化问题开始凸显,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使得以劳动套利为主的跨境贸易成本上升,“碳达峰”、“碳中和”约束下,生产企业也将会面临更高的生产成本,综合生产成本的提升可能会加速出口型企业的海外转移,未来中国出口能力可能也会逐渐下降。第三,年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崛起的冲击以及去年疫情的冲击,使其他类型商品出口对外部经济实际增长的弹性降低。
因此,疫情退去之后,一是要面临疫情相关产品如COVID-19医疗物资和“宅经济”出口的随之衰减,二是要面临其余商品对外部增长实际弹性的衰减。对于未来贸易走向,政策层面我们能做到的是减少非系统性风险,而全球产业链演化带来的系统性不确定性,在我们的掌控之外。
未来中国外贸发展过程中,需要应对以下潜在风险:一是出口壁垒风险,拜登新政府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