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万元户已经是旧社会的地主级别,回首过21世纪的今天,几分钱的货币在市面上早已不流通,一万元也是不足为奇,放在现在一万元能买到的东西相当有限,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在经济学上,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通货膨胀。这个专业术语或许大家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也常常听到过。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商品物价的上涨使得人们产生了一种幻觉,即明明自己的工资水平在当地处于平均之上,但每个月的钱都不够花。通货膨胀到底是什么,形成通货膨胀的一些条件又有哪些?虽然在生活中常常会听到这个词,但是大多数人对于他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那么我们就来探讨和了解一下它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由于造成的原因不同,通货膨胀的种类也不尽相同,主要可以划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1)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资源的稀有,市场需求量大,便会引起与需求相关的通胀。市场的供求稳定时,商品的价格处于正常水平,一旦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会导致价格直线上涨,从而产生通货膨胀。人们对商品的过度渴求,一方面会使流通的商品数量减少,物以稀为贵,价格自然提高。商家也会抬价来获利,这是很多厂家的惯用手段,例如如今许多限量版的商品,大众哄抢的状况正好为厂家抬价创造契机。一般来说,市场上的商品不会过分供给,会根据公众的需要生产,而如果减产,两者关系失衡,会导致需求陡增,人们争先购买。例如数年前的抢盐事件,一旦人们对某个物品的需求增加,商品的价格也会受到波动。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顾名思义是供给侧成本增加所造成,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工人的工资水平增加、原材料的价格上升或者厂家企图大幅提高利润。由于商家想要赚取更多的金钱,造成成本大幅增加的原因可能有:厂家要求更高的利润,工人要求更高的工资水平以及进口商品价格的增加。
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人们往往认为,工资越高,自己的的生活便会更富裕,当然,这是建立在你的工资相对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上,倘若,社会上人们工资普遍的过度增长可能并不是绝对的好事哦。劳动力价格是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成本增加,商家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只能将市场现行的物价抬高,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就造成了通膨。另外,倘若物品的价格不变,利润缩水会打击厂商生产的积极性,于是越来越多的厂家觉得无利可图,面对微薄的利润他们会退出市场,渐渐的供给又开始变少,商品稀缺。
一般来说,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由劳动者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劳动力市场并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要求。工人们为了维护基本权利,会组织成立工会来保障工人的利益,工会的存在也会造成工资水平的上升,工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物价水平持续、普遍提高,而且这种通货膨胀较为特殊,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即工资增加,生产成本增加,物价水平普遍上升,进而工人要求涨工资,工会等组织维护工人权利,迫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继而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工资和物价相互推动,此起彼伏,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商家为了从买卖中牟取到最高的利润从而抬高物品的价格被称之为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换句话说,有些商家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商品垄断力,为了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他们会和他人联手提高商品的标价,或者通过减少生产的产量的手段来哄抬市价,这就能理解为何有很多的公司、企业、集团会争先恐后地去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头羊,这样他们就可以对市场有一定的掌控权,具有影响力,实现暴利营销。
(3)进口商品价格推动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主要发生在过度依赖进口的国家,该国的物价主要受到进口原材料的影响,当进口的原材料或者商品价格上升,也就是生产的成本较以前来说变高了,便会造成该国物价上升,这就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例如某些西方国家的石油主要是依赖于进口,当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爆发时,石油价格的上升导致这些国家油价暴涨,引起通货膨胀。
(4)需求和成本混合的通货膨胀
在实际生活中,引起通货膨胀原因并不是单一的,换句话说,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绝对,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双重作用下造成的通货膨胀称为双重原因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胀的原因往往较为复杂,要从成本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般都是连锁反应,过度的需求提高了物价,劳动力不再廉价,成本也增加,两个因素共同促成了价格水平攀升,在现实生活中出现频率比较高。上文分析的两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并不存在绝对的关系,两者往往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5)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物理学中的惯性在经济学中也同样存在,通货膨胀一旦开始,便会持续一段时期,人们根据通货膨胀惯性,开始主观地运用自己已掌握的数据和信息,判断未来的情形,分析是否会有更糟糕的通胀出现或者通胀是否会缓解,依次来作出自己当下的选择,是投资或者储蓄。这就是预期,人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当他们觉得日后通胀会更加严重时,在制定合同要价或者要求回报的时候,便会在原本的基础上加上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的影响,这个影响便是公众认定的比率,于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生产一件商品成本便会增加固定比率,形成通货膨胀惯性。
通胀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发生过,其中也包括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所以通货膨胀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产物。说到这,你可能觉得通货膨胀非常可怕,其实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目前所经历的通货膨胀都相对温和,适当的通胀对经济是把双刃剑,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通货膨胀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对于靠变动收入的群体相对友好,当通货膨胀开始时,他们会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物价水平来调节自身收入,获得的收益也会增加。而对于那些靠着固定工资的群体则相对不利,当通货膨胀开始时,固定收益的阶层并不会因为物价抬高或者货币贬值而获得更多的收益,他们的报酬相对固定,不受经济形势的影响。但是客观来讲,当通货膨胀开始时,固定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由于通胀的波及而减少,他们所获得的报酬由于物价的上升,其购买力就会降低,变相地减少了收入。
其次,通货膨胀对倾向于储蓄的群体不利。当把钱存入银行的时候,便会得到稳定的收入,其原理和获得固定收入的群体相似。随着通货膨胀的开始,物价水平上升,存款的实际价格或者是购买力则是下降的。这就是新闻中经常看到的,为什么有些老人在几十年前将几百块藏在床底,如今拿出来其价值已远远不如当年。因此当通胀开始时,哪些有闲置资金或者是存款的人往往会受到严重的损失。同样,大多数人购买的养老金、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也会在通货膨胀中大大贬值,造成损失。
举例来说吧:
产生债务关系的双方,其利益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当发生通货膨胀,原本约定的利息可能就会缩水,这对债权人极大不利,而债务人可以从中获益。互负债务的双方中,我们将欠款者称为债务人,借钱者称为债权人,一般来说,债务人在向债权人借款时,双方往往会约定还款期限并在一定期限内加收部分利息,利息率则是根据签订借款协议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的名义利息率。当约定利率后,债权人相当于从债务人处获取固定的利息。所以当发生了通货膨胀,会导致实际利息率下降,从而使债权人受到损失,债务人从中获利。当然,这种情况仅限于期限较长的借贷关系,对于短期的借贷则影响甚微。
另外,通货膨胀将对政府有利。这一点确实有点令人费解,但是仔细想想,如果通货膨胀发生,工人要求提高名义工资。而根据我国的税法,起征点为元,当工资提高后到达或者超过起征点时,所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也会有所变化,将会使人们税负加重。对政府而言,征地的税收变多,财政收入增加,无形中让公众受损。
现在相信大家都对通货膨胀这个概念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那么如何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呢?
根据通货膨胀引发的原因,应对通货膨胀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通过控制需求来加以应对,例如政府实行紧缩型的财政政策。紧缩型政策是目前来说运用受到国际社会认同、应用较多的政策。其主要通过政府结合市场的自发调控等措施来应对。
由政府出面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应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采取节省开支或是提高税收的办法来减少流通的货币量。避免不必要的开支是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例如减少兴建基础设施,减少政府投资,避免不必要的部门经费支出,缩减社会福利支出等措施,主要是减少政府的对外支出,从而缓解通货膨胀。另一种手段便是税收。当通货膨胀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增多,政府可以增加税收,一方面增加企业所得税等税务来减少企业的对外投资和经费开支;另一方面增加个体的税务,以此抑制公众消费热情。
除了上述提及的财政政策,我国也可以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加以调节。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应对通货膨胀。法定准备金率又称准备金率,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我国金融体系,维持商业银行的良好信誉。倘若你去商业银行存款,你所存款的金额并非全归商业银行保管,商业银行只会吸收一部分,然后按照法律规定的比率提取一部分上交给中国人民银行。
这个规定的比率便是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准备金和存款比率进行强制性规定,该比率为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提取的准备金不得低于该比率。鉴于此,往往可以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来应对通货膨胀。一旦经济发生通货膨胀,央行可以调高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用于房贷的资金减少,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也会相应减少。一般来说,虽然这个方法可行,但是一国的央行很少用这种方法来调节通货膨胀。原因是货币政策有一定的滞后性,当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时,或许通货膨胀已经结束,反而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根据通货分析经济形势来客观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症下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国家发展的方针。这就需要我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