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头面部疼痛疾病,其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支配范围内的一种短暂的针刺或电击样疼痛。人体共有十二对脑神经,其中三叉神经为第五对脑神经,属于混合性脑神经之一,其分支包括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因此三叉神经痛又可表现为眼周、牙龈疼痛。诱发因素大多为颜面部的刺激,如刷牙、洗脸、吃东西等。该病发病机制尚在研究中,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微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中的感觉轴突,致其发生脱髓鞘改变是主要病因。本病的治疗多为口服抗癫痫类药物以改善疼痛,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但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有一定副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肉毒素注射可能对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有效。此外,内镜下的微血管减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以及射频热凝微创治疗技术也能使患者获益,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三叉神经痛在中医并无明确病名,若以疼痛为主要表现来说,当属“痹证”。按疼痛部位来分,本病发生于“头角”,亦可归属于“头痛”。根据本病时发时止,具备“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本病又可以“头风痛”论治。总的来说,病因多以风邪为主,兼有血瘀。外感风寒、风热,体内阴虚阳亢、肝胃郁热、痰火内扰、阳明热盛等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在临床中,有以肝郁寒滞见者,治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三叉神经痛病人尚有属肝血虚所致者,当以补肝汤加息风止痉之品治宜,肝血充足,经筋得养,其痛自止。中医药治疗该病疗效可靠,临床辨证得当,效如桴鼓。
典型医案:
李某某,男,51岁。反复性左侧面部放射样疼痛4月余。4月前早晨刷牙后突发左侧面部烧灼疼痛,伴有左侧眼眶胀痛不适,急忙就医院神经内科,行三叉神经MRTA平扫,检查结果示:左侧小血管压迫左侧三叉神经REZ段及脑池段,诊断为“左侧三叉神经痛”。予以口服卡马西平、外用10%布地奈德喷雾剂等对症治疗,疗效均不显著。后辗转于多处求医,久治不效,每日仍发作数十次,每次持续5分钟以上,疼痛难忍,严重影响工作生活,故经友介绍于年7月28日来并寻求中医治疗。
现症见:左侧面部灼热疼痛,呈闪电样,洗脸、进食后加重,活动时注意力分散症状稍缓解。因担心诱发疼痛不敢进食,眠差,大小便尚可。舌质淡,苔薄黄,脉滑。
中医诊断:头风痛
中医辨证:痰热瘀阻经络,兼有肝风。
治疗原则:清热豁痰,活络息风。
中药处方:桃仁10g、红花12g、生地20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24g、白芷12g、白附子12g、半夏6g、茯苓30g、荆芥10g、蜈蚣2条、丹参30g、香附10g、僵蚕10g、全蝎6g、地龙10g、胆南星12g。
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二诊,患者诉疼痛好转,发作频次明显减少。
中药于上方加白芥子10g、细辛3g,继服7剂。
三诊,患者已基本如常,为巩固疗效,上方再服7剂,以防复发。
病案分析:
本病系风痰瘀阻于头面经络所致,迁延日久难愈,痰浊滞留经络,气血不得宣通,血行痹阻,故经隧不利,不通则痛。风者善行而数变,故突发突止,痛止亦如常人。南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全方以活血通络为主,佐以祛风化痰。方中芎、归、地、芍四物汤加桃仁、红花,动静相宜,补而不滞,行血而不伤血。荆芥散风热,清头目,白附子入阳明,走头面,尤善治头面之风。燥湿渗湿则不生痰,故以二陈汤之半夏、茯苓,加辛温燥烈之胆南星,以杜生痰之源。丹参、香附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而定痛,加之气血流畅,则风痰湿浊无留滞之地。僵蚕、地龙、全蝎、蜈蚣均为虫药,性善走窜,为入络之佳品,其钻透通络之效尤优,亦可清热息风止痉,是三叉神经痛久病入络,兼夹风痰瘀阻,不可或缺的重要药对。白芷味辛,性温,入肺、胃、脾经,功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
《本草纲目》言其:“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故善治一切头、目、眉、齿诸病。二诊时患者疼痛已减大半,效不更方,加白芥子、细辛,性走散,宣通内外,加强通络止痛之功,又与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细辛有解热镇痛、局部麻醉、抗菌抗炎作用有相符之处。三诊患者已基本痊愈,调治三周,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