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摘要:
上周五,美国贸易代表RobertLighthizer公布,援引美国贸易保护“核武器”—“条款”,开始调查中国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和政策,判断中国有关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创新的法律或政策是否对美国企业造成歧视。特朗普为了在连任中赢取关键州的选民支持率,大概率将大力对贸易逆差国和原区域贸易协定施压。此番贸易调查的开展,不失为转移国内注意力的一种手段。但是,通过对历史中美调查的结果整理来看,调查的结果几乎都是通过与美国磋商和谈判,最终达成协议或妥协。而且,中国也是美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打贸易战,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所以,我们认为双方在贸易方面还有很大的协商的余地,条款的启动不意味着贸易战的全面爆发。
一、近期中美贸易摩擦事态发展
1、近期具体发酵过程
上周一,特朗普签署备忘录,指示美国贸易代表Lighthizer考虑调查中国知识产权的政策,授权其动用一切贸易工具。特朗普表示:“这还仅仅是个开始。”
上周五,美国贸易代表RobertLighthizer公布,援引美国贸易保护“核武器”—“条款”,开始调查中国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和政策,判断中国有关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创新的法律或政策是否对美国企业造成歧视。Lighthizer曾在里根政府任副贸易代表,曾参与推动日本签署《广场协议》。
2、全面解析条款
传统上,美国对外贸易的相关权力归属于国会,国会定期授予总统部分处理对外贸易事务的权力。《年贸易法》及在白宫设立的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赋予贸易代表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更大的权力,负责制定美国的国际贸易政策,行使协调和谈判职能。《年贸易法》中关于贸易保护的条款可以分成主动性条款和被动性条款两部分。主动性条款为条款。
图1:《年贸易法》中的条款是美国采取主动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
一般条款
超级条款
特殊条款
USTR确认外国某项政策违反贸易协定,或被美国单方认定为不公平、不公正或不合理
USTR在提交年度报告后的30天,向国会提交报告确定贸易自由化重点国家黑名单
USTR在提交年度报告后30天内,应认定对知识产权拒绝充分有效的保护的国家并确定重点国家名单
USTR有权采取单边性,强制性的报复措施:中止贸易协定+关税等进口限制+取消免税待遇+强迫外国签协议
USTR立即对有关重点国家发起调查,要求对方在发起调查后的3年内消除重点做法,或者作出赔偿。否则,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采取报复行动
USTR立即发起为期6个月的特殊调查。调查结束后,贸易代表决定是否采取报复性措施,决定一经做出,30天内必须执行,无须征得总统的同意
数据来源:美国国会,海银财富研究部
3、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实施条款?
随着废除奥巴马医改失败、边境税被搁置,特朗普新政屡屡受挫;弗吉尼亚州白人至上暴动令国内政治气氛紧张。最近民调结果显示,特朗普在美国中西部密歇根、宾夕法尼亚和威斯康星这三个关键州的民意支持率跌破40%,选民对特朗普经济事务的认同度高于对全球事务。特朗普为了在连任中赢取关键州的选民支持率,大概率将大力推进激进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贸易逆差国和原区域贸易协定施压。此番贸易调查的开展,不失为转移国内注意力的一种手段,近期此倾向已越来越明显。
图2:美国弗吉尼亚州白人至上暴动令美国政治气氛紧张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资料,海银财富研究部
4、罗伯特·莱特希泽:贸易保护领域的老手和专家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是美国对外贸易谈判和协议主导部门。而莱特希泽是强硬的贸易保护主义者,其专长是代表美国大公司进行贸易诉讼,以及提供政策和立法方面的建议。他曾担任里根政府时期的副贸易代表,参与对日本出口到美国的汽车、摩托车、钢铁等产品提高关税和实行进口配额限制,从而迫使日本将部分汽车产业生产线迁至美国。近年,他曾多次批评中国通过“操纵贸易”从而使制造业的工作机会流入中国。5月莱特希泽上任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动作越来越密集,后续对中国启动贸易保护行动的概率也大幅度上升。
图3:美国鹰派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资料,海银财富研究部
图4:新任美国贸易代表曾担任职务及言论
时间
职务以及部分言论
-
担任里根政府副贸易代表,负责工业、农业、投资和贸易政策事务,曾参与20多起双边国际协议的谈判,包括80年代钢铁业进口配额的谈判,与前苏联的长期谷物协议的谈判等
-至今
担任Skadden律师事务所的国际贸易法专家,专长是代表美国大公司进行贸易诉讼,以及提供政策和立法方面的建议
在《纽约时报》发文抨击自由贸易,称自由贸易的支持者无视失业、巨额贸易赤字、美元贬值,不加限制的自由贸易将帮助中国成为超级大国
在《华盛顿时报》发文赞赏特朗普对中国的强硬立场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资料,海银财富研究部
二、从日本经验看国际贸易冲突
1、美日贸易冲突的背景
首先,日本在“贸易立国”战略下,大力促进本国出口发展;同时限制进口,对美贸易顺差快速扩大。与此同时,70年代末,美国受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经济陷入滞胀,迫使美联储不得不大幅收紧货币,从而使得美元持续走强。脱离基本面的强势美元进一步恶化了美国的贸易赤字。80年代,美日逆差占美国逆差比重一度接近60%,导致美日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图5)。
图5:二次石油危机后,对日逆差为美国贸易逆差主要来源
数据来源:Wind,海银财富研究部
2、美国贸易制衡日本三部曲
美国通过多种外部干预方式发难日本,以缓解自身的贸易赤字问题。总体来说,贸易制衡日本分三步走:
1)第一步:强迫日本签署自愿限制出口协议。
由于出口和经济增长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较高,日本在与美国的贸易争端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在早期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中,日本主要是通过“自主限制”自身相关行业产品的出口数量,来缓解来自美国方面的压力。后期,日本被迫在钢铁、汽车、机床、半导体等众多行业签订了出口限制协议。
图6:美国外部压力下,日本对众多行业实施出口限制
时间
协议主要内容
年日美纺织品协议
5年有效期内,每年对美国的棉纺织品出口限制在2.55亿平方码之内
年日美钢铁产品协议
美国要求日本和欧洲自动限制钢铁产品对美出口,并采取了相应限制措施
年日本彩电出口限制
3年有效期内,每年对美国的电视机出口限制万台
年日美汽车及零部件协议
1.年4月-年3月限制额为万辆;
2.年4月-年3月限制额为原有基础+市场扩大量的16.5%
年日本机床出口限制协议
从年开始的5年期间自主限制6种数控机床的对美出口数量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资料,海银财富研究部
2)第二步:不断施压日元升值,促发之后广场协议的签订。
一方面在美国的施压下,另一方面日本也有推动日元国际化的内在诉求,在年的广场协议安排下,日元开始快速大幅升值,其直接影响是损害了日本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冲击了日本经济(图7)。而更进一步的是,由于80年代以来,日本对外投资开始快速增长,日元的大幅升值也导致日本对外投资头寸出现恶化。
图7:日元升值和日本出口削弱
数据来源:Wind,海银财富研究部
3)第三步:通过“超级条款”督促日本开放国内市场。
年美国利用超级条款针对日本政府展开调查。年美日两国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日本同意逐步采取措施取消对超级电脑、卫星和林产品进口的限制,开放对应市场。同时协定还规定,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会持续监督日本政府在减少这三类产品进口限制方面的进展,如果美国政府认为日本政府作出的努力不够,美国将进一步采取其他措施施压日本政府。
三、“条款”对中国的影响
1、美国贸易制裁中国的可能切入点
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年的报告中,美国认为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政策、政府采购、投资限制、服务业、农业、透明度和法律体制等八个方面存在阻碍美国出口与投资的壁垒。美国若要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很可能会在上述八个方面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切入点启动调查。
图8:美国认为中国仍存在诸多贸易壁垒
数据来源: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报告,海银财富研究
2、中美动用条款的历史
中美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争端由来已久。美国历史上曾对中国动用五次条款。在年美国就将中国升级列为“重点观察国家名单”,并于分别在年4月、年6月以及年4月三次使用“特别条款”对中国知识产权实施调查,最终通过谈判分别达成了三个知识产权协议。除了知识产权调查外,年10月还对中国发起了市场准入的“调查”,主要针对中国对美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设置不公平壁垒问题,在年谈判达成协议。年10月,美国针对中国清洁能源政策措施启动“调查”,最终通过谈判达成协议。
通过对历史中调查的结果整理来看,调查的结果几乎都是通过与美国磋商和谈判,最终达成协议或妥协。
3、美国如实施报复措施,最可能为加关税
如果美国真的对中国实行报复措施,大概率是加征关税。从美国历次应用条款的报复措施来看,常用的是以下两种手段:
1)施加最高达%的报复性关税。
2)停止该国在美国享有的贸易优惠政策等。
由于中国并未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双边投资协定等贸易协定,也不享有美国给发展中国家的普遍优惠制度,特朗普政府在启动调查后,若要对中国实施贸易报复行动,大概率是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部分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
当然,中国也是美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对华出口占美国出口总金额的10%。如果爆发贸易战,美国企业的利益也将受损。美国在科技、汽车、飞机、农产品等领域也对来自中国的需求有一定的粘性。可以预见,如果美方采取报复措施,中方一定不会坐视不管,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
综上,我们认为双方在贸易方面还有很大的协商的余地,条款的启动不意味着贸易战的全面爆发。用谈判的方式解决贸易争端更符合自身利益。
来源:海银财富研究部冯程程
免责条款
本报告由海银财富管理有限公司制作。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及信息,但海银财富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银财富”)对这些资料和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中的信息、意见等均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该信息、意见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
投资者应当对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独立评估,并应同时考量各自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特定需求,必要时就法律、商业、财务、税收等方面咨询专业财务顾问的意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海银财富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本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过往的表现亦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海银财富可能会发出与本报告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海银财富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及建议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海银财富没有将此意见及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海银财富的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
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海银财富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