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到金融的历史,一定是一个从“贝”向“金银”发展的历史,比较有趣的是,即使是文化发源地远离海洋的中国,在贝类比较稀缺的情况下,依然与大部分文明一样,选择了贝壳作为货币的起点。
“化”贝为货币、货物,“代”贝为借贷。
不过很快我们的祖先便找到了替代品,使用金属金银铜等作为货币流通使用,在中国的历史上,“制造业”一直都是我们的传统强项。可以说,中国在历史上有了世界贸易之后,一直都是出口强国。
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文明都具有中国这么好的环境基础与制造能力,欧洲的绝大部分国家都缺乏金属出产,他们临近海洋,下意识的选择出海冒险来寻找财富。
15世纪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等临海国家,在皇室的支持下,前往东方寻找财富。
这就是全球贸易时代,英国与中国则是这个时代的两位主角。
伊丽莎白一世与万历皇帝
伊丽莎白一世在英国被视为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明主,在她45年的执政时间里,各种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手腕与政策数不胜数。
但是对英国影响最大的是,她领导下的英国成功替代了率先开启“航海时代”的葡萄牙与西班牙,成为了真正的海上霸主,让英国人踏上的全球殖民贸易时代。
英国的中世纪与中国有点像,社会重农抑商,可以说这是整个欧洲宗教文化的结果,在天主教的教义中,借贷而获取利息是“不洁”的行为,只有“肮脏”的犹太人才可以做这样的生意。
当时金融业最发达的地方是威尼斯,虽然也是天主教地区,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宗教狂热,同时很多犹太商人要找到了自己的乐土,威尼斯的犹太居住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犹太人聚集地。
英语中的“现金”、“信用”、“债主”等金融词汇都是由威尼斯传入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则可以看出威尼斯对英国的影响。
伊丽莎白一世的父亲亨利八世,因为再婚问题,与教皇闹翻了,最终脱离了天主教,建立了英国国教。
亨利八世也是一个消费主义者,为了买到法国的高档消费品,索性把基于天主教教义的《反高利贷》法案改掉了,允许一定程度的付息借贷,当然他自己也能参与其中,谋取挥霍的资本。
伊丽莎白一世在年的新法中,设定利息的上限为10%,促进了借贷业在稳定制度下的发展,为国内和国际贸易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同时女王做的另一件大事便是在年给予英国东印度公司皇家特许,这个特许意义非凡。
在当时英国的航海贸易并不成熟,出海需要投资,早期的出资人并不能完全信任冒险者,而英女王的皇家特许则是为开拓东方市场背书,以此提高出资人的信心。
此时的中国,同时代的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在他登基前15年,葡萄牙人得到了明朝朝廷的特许,允许在澳门定居与大陆通商。
在年也就是万历登基后的十五年,大明:
“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万历十五年》。
然而一年后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逐渐建立了海上霸权,而万历皇帝的宫中也是打得鸡飞狗跳,围绕着太子的人选,万历与文官集团也斗得如火如荼。
大明是国力如何,史学家们众说纷纭,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说:元朝开始中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中国失去了现代化的潜能;
而更多的人认为明朝是唐朝后又一个巅峰:
“大明神话般的财富令欧洲人痴狂,沿着传统道路走下去,中国经济在全球没有竞争对手。”——卜正明。
万历皇帝无法像英女王一样叱咤内外,大力改革,《明史》中提到万历在中期后“不视朝,不御讲筳,不亲郊庙,中外缺官亦不补”,无趣时候在宫中投银为戏,却没什么心情和兴趣去了解大明“银荒”是怎么一回事。
万历皇帝伊丽莎白与万历,把持的东西方的两个帝国,而他们虽然终生没有交际,但是国际贸易的列车已经向着东方呼啸而来。
强大的中国制造
在汉唐时期,中国一直都比较开放,无论是汉的“丝绸之路”还是大唐的“四方来朝”,都留下了很多佳话,明朝一开朝却实行了“闭关海禁”,但是海禁并不是完全与世隔绝。
明中期的“海禁”并不禁止官方贸易;“闭关”也是主要从海上治安考虑,也未必能防止民间贸易,到了隆庆开关后,海上贸易基本处于自由放行的阶段。
与此同时,随着南美被开发,出产的大量白银涌入了欧洲市场,但是欧洲人也有烦恼,这么多的白银花在哪呢?
原有的贸易航线远远不足以花销掉如此之多的白银,就像现在纸币印多了会贬值一样,白银也开始贬值了,于是拥有着大量瓷器、香料、茶叶等精美商品的中国成为了欧洲人的“理想国”。
当葡萄牙人获得在广东从事贸易的权力后,欧洲人震惊了,世界上居然拥有如此大的人口与市场的国家,更没有见过江浙如此富庶的地方,东西方的贸易开始逐渐红火了起来。
在《白银资本》中考证:
“万历年间,白银在中国的购买力是欧洲的两倍,用南美的白银作为货币,换得中国的丝绸与茶叶,可以在欧洲买到10倍的利润。”
在明朝与西方的贸易中,虽然多少也会进口一些商品,比如北美的红薯、玉米,东南亚的木材,一度细木家具还成为了明朝时尚。
不过还是远远无法达到西方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大量的白银涌入了大明银库,大明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但是巨大出口收入并没有以外汇形式存在国外,而是积存在了国内。
贸易的益处在于流通,大明却没什么兴趣了解西方,虽然获得了大量的白银,不过得不到流通的白银,跟废铁又有什么区别。
伴随着商品的大量出口,中国的文化也形成了强有力的文化输出,首先让西方对中国的想象具象化的便是器物的出口。
年,在英属圣赫勒拿岛附近,发现了一艘年的沉船“白狮号”,装满了来自中国的商品。
随后打捞上来的商品包括了大批来自大明的青花瓷,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光洁釉亮,这一船保存下来的青花瓷比年来西方保留的同时代瓷器总量还要多。
明朝青花瓷根据荷兰商贸记录,17世界一个大型贸易商队到达荷兰,瓷器共有1万多件,超过50吨重,可见当时中国的生产能力及出口规模之大。
同时明末出口的商品并不是我们认为常见的茶叶、瓷器、丝绸这几种,在西方的记载中:
当春季季风出来的季节时,30~40艘货船装满了中国的丝、棉、瓷器、火妖、硫磺、钢、铁、水印、铜、面粉、栗子、茶叶、风干食品、家具等其他珍奇物品从福建港口开往菲律宾的马尼拉,经过转载后,驶入欧洲。
一位荷兰富商赞叹道:中国的商品既可以满足百万富翁的奢侈需求,也可以满足百万家庭的普通消费。
截止到18世纪末期,西方出版的中国主题的学术书籍达到80多种,游记与杂记更是多如牛毛;孔孟以及春秋战国各学说都被译成西文,上到学派下到神鬼传说都在欧洲上流社会广泛流传。
在现代,我们谈到的“名牌”或者“奢侈品”通常都来自西方,在年前,其实我们的“品牌”早就打入了西方市场。
上文提到的“青花瓷”,一度成为荷兰、英、法的贵族身份象征,同时也是艺术品,成为油画的热门题材。
在年出版的《哈克雷游记》中,作者在景德镇亲自采购瓷器,赞叹道:“这是世界上陶土制成的最棒器具,纯净、优雅、结实耐用。”
有了中国的文化用具,随之而来的是中式生活习惯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年在印度做中英外贸转载生意,把喝茶的情趣带到了英国,“茉莉花茶”在英国名噪一时。
从17世界开始,下午茶成了英国人的独有爱好,根据东印度公司的运输记录,为了满足英国民众的兴趣,东印度公司在采茶季节要保存近一年的茶叶库存。
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普通民众,一套“中国制造”的茶具是英国人的家庭必备,而很多英国绅士还会像中国的文人贵客一样穿上一件手绣的丝坎肩在街头行走,就像是今天淑女们的名牌包。
中英贸易的崩塌
中英贸易在明末清初的开局其实还是不错的,年,英国在广东出口商品价值约为英镑,进口商品价值约为两银子。到了年,出口增长为16万英镑,而进口则到达了万两银子,分别增长了4倍和20倍。
康熙帝曾经重启沿海贸易,在年还在广州赐给过西方人一个居住区,允许他们居住和经商。
康熙帝视察西方人居住区从某个角度来说,中英是有可能避免贸易战争的,英国方面问题出现英属东印度公司,因为进口茶叶的利润惊人,东印度公司趋之若鹜,在18世纪茶叶税收最高占据过英国总收入的10%。
但是英国商品对中国的出口,东印度公司却热情不高,因为英国商品对中国的出口,大部分收入会留在伦敦,还需要支付海关成本。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更倾向于从印度输送商品给中国。
这引起了英国本土的工厂主和企业家的愤怒,通过立法强制要求东印度公司必须携带至少10%的英国商品。
但是这没有让有女王特许的东印度公司就范,他们在几十年里,为了高额利润,用出口鸦片来平衡白银流出,导致了清政府的强烈不满。
而在中国这边,主要还是清政府的自身问题,在一个贸易全球化的时代,倒行逆施,带领中国走向了死胡同。
乾隆帝的一道圣旨:沿海重施海禁,关闭三大口岸,只留广东的一口通商。同时设下了对外贸易的重重限制,英国的大量工业制品无处可销,导致了两次鸦片战争。
可以说东印度公司的不遵守商业规则和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将对华贸易推向了无法避免的冲突,成为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的开端。
结语
从西班牙和葡萄牙打开海上航路开始一直到今天,世界便进入了全球贸易的时代,在开启对外贸易的时候,中国虽没有看到未来向何方发展,但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依然让中国向西方输出了大量的“中国制造”,换来了大笔财富。
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及风土人情也大大影响了西方,但是我们要知道,贸易的力量一定是相互的,单方面的出口只是制造工厂,单方面的进口则沦为商品倾销地。
在全球贸易刚开始的时候,中国也许不处于历史的巅峰时期,但是依然握着一手好牌——强大的中国制造,问题便在与大量出口自己的商品和文化的同时,却忽视了“交互”的力量,西方的思想在民间被屏蔽,没有得到交流。
这种不对称的交流最终导致了近代史的沉重与灾难,我们看向数千年的历史,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开放而擅长学习的国家。
全球贸易,从来不是生产力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