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除了担心通胀以外,我们还要担心通缩
TUhjnbcbe - 2025/4/4 23:45:00

有很多人会觉得商业保险中的年金险或者是带有储蓄功能的增额终身寿险,把钱放在里面就是放个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接受不了。

有人会觉得它们相较于同类型的金融工具来说存在感较低,没有办法跑赢现在的通货膨胀,觉得也并不会有什么增值。

在短时间也许可能会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时间线拉长到30年、40年,那么你觉得我国的通货膨胀还会如此高吗?

这还真的不一定。

其实,比起通货膨胀太高我们更应该担心的是——未来通货紧缩!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很多真实的例子,比如我们的邻居——日本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日本的通货膨胀率经常是在0之下的。

(图/tradingeconomics)

所以说如果我们常年在日本生活的话,我们也许会发现很多东西的价格可以一直都保持不变时间长达几十年,而且可能会越来越便宜!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也吃过吉野家的牛肉饭吧?它是日本一家很有名的餐厅,在年的时候吉野家一碗牛肉面的价钱卖到了日元(等于现在23.7人民币),25后降价到了日元(等于现在22.5人民币)。

(图/东京新闻中心)

在某个社交互动平台上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见下图:

(图/知乎截图)

在跟帖中有这样的一个回复,见下图:

(图/知乎截图)

我们不妨反过来看看我们自己国家,二十多年前买的几毛钱的冰棍,现在有些商场的塑料袋想买恐怕都不够。

虽然说各种东西的价钱维持着长达十几年、几十年的不变听起来还蛮美的,但是真的仔细想想其实这是一件比通货膨胀更可怕的事情。

为什么?

因为要知道当一个人知道商品的价钱越来越低,就会更倾向于把钱先存起来,然后等以后再去消费。而这样所导致的可能是——大部分的企业售卖的产品滞销、员工的收入也随之降低、国家经济陷入停滞,也许更严重的还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

所以,全世界有很多国家都会把通货膨胀率设置为2%,以此作为目标,因为通货膨胀率在2%的时候可以鼓励国民消费又可以让企业进行投资,也不太容易出现通货膨胀的失控,算是一种比较温和的良性通货膨胀。

但是日本对这个目标似乎想要达到极致。比如:

黑田东彦于年出任日本央行行长时,刚上台就宣布要在两年内让日本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从那时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量购买国债,开始使用印钞机,并在年实行负利率…

在一般的情况下来说,增加货币的供给,会刺激通货膨胀的上涨,但是在日本这个国家呢~这个万能的方法却似乎失效了。

5年内,日本的货币供应量M2增长了大约27%,见下图:

(图/tradingeconomics)

但是,似乎离最开始的目标(通货膨胀率2%)越来越远了,见下图:

(图/tradingeconomics)

GDP增长也是比较堪忧的,见下图:

(图/tradingeconomics)

除此以外,日本央行的债务也是非常地高,截至年12月,日本央行的债务高达万亿日元,大约是日本GDP的2倍,见下图:

(图/tradingeconomics)

像这种“高福利、高负债、高货币、低利率、低通货膨胀和低增长”的这一状况,被媒体称之为——“日本病”

(图/中国经济网)

日本现在的状况有个主要的直接原因——上世纪90年代日本发生了经济泡沫崩溃。

年,日本和美国签订了“广场协议”,让美元贬值,日元升值,日本因此出口率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而为了让经济有所起色,日本银行也曾多次下调利率,结果又如何呢?

结果大量的资金涌入了房地产和股市之中,形成了泡沫经济,曾经最疯狂的时候一个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最后日本央行采取措施戳穿了这场泡沫,把利率开始往上调整,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仿佛打完仗的战场一般凄惨,大量的日本企业宣布破产,这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日本那消失的二十年的由来。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日本的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才是日本长期处于通货膨胀紧缩的主要原因。

年,日本的生育率是33%,可到了年,日本的生育率只有7.8%了,见下图:

(图/日本总务省、日本厚生劳动省、方正证券研究所)

低生育率会导致人口老龄化,比如:

年,也就是日本在经济崩溃之前,其实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当年日本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为7%,从此以后日本的老年人数量不断地膨胀,到了年,日本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就已经高达27%。老年抚养比则从10%一路狂奔到40%。

(图/日本总务省、日本厚生劳动省、方正证券研究所)

然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老年人的消费欲望比年轻人要少很多,同时再加上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在全球都是出名的长寿之国,日本老人会担心钱不够,所以大部分老人有了钱会把钱存在银行。

被称为日本战略之父的大前研一曾在自己的书中就提到过:

“日本平均每个老人会抱着万日元离世。”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老年人都像他说的那么富有,其实有些还是很穷很穷的。

所以说,日本央行撒出去的钱,其实真的很少有人是用来消费的,大部分最终都流向了资产。从另一方面来看的话,老年人的不断增加以及年轻劳动力的不断减少,这也是日本社保负担不断加重的原因之一。

其实,在全世界中并不是只有日本一个国陷入了“三高三低”的困惑。

英国

在年左右,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4%一路狂跌到0,到了年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好景不长在年又开始下跌了:

(图/tradingeconomics)

丹麦

丹麦的通货膨胀率也是在年左右开始直线下降:

(图/tradingeconomics)

瑞士

该国的情况就比较严重了,通货膨胀率常年都保持在1%以内:

(图/tradingeconomics)

为了提高通货膨胀率,刺激国家的经济,上面说到的这些国家相继采取了宽松的财政政策,但是对通货膨胀率却没有什么改善。

为什么?

因为这些国家都和日本存在一样严重的问题——老龄化!

(全球主要国家劳动人口走势,来源:SourceUnitedNations.UBS)

但你以为只有上面这些国家或地区面临着“日本化”吗?当然不是,全球都在“日本化”。

年,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马特·奥布莱恩发表了题为《世界经济正在日本化》的文章。奥布莱恩发现:

“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因为世界经济正转向日本模式。”

而我国在二三十年后,情况可想而知会如何。

根据我国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

“中国年的出生人口是万人,比三年困难时期还低了。”

要知道新中国在刚成立之初的出生人数是多万,最多的时候有万,现在直接少了一半。

除此以外,我国老年人口也在不断地增加。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超级老龄社会的规定:

“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老人的占比达到7%,属于老龄化社会,达到14%,便进入老龄社会,超过20%,就是超级老龄社会。”

而我国早在年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根据我国社科院的预测我国年将会成为超级老龄化社会!那时候可能会与现在的日本一样,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老年人。

(图/国家统计局、恒大研究院)

然而我们要知道的是,从进入*数据来源于tradingeconomics网站:

法国用了年

英国用了46年

日本用了24年

中国只用了20年

从到*数据来源于tradingeconomics网站:

法国用了28年

德国用了32年

日本用了11年

中国用了11年。

其他国家在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该国的国民就已经非常富有了,而我国呢?去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万多,仿佛还没有钱就已经老了,所以我国所面临的挑战要更加严峻。我国的老龄化也在加重财政的负担,尤其是养老负担。

尽管我国现在已经开放了二胎,但是新生人数上涨并不明显。年我国开放二胎政策,当年出生人口涨至万,年又跌回万。

人口老龄化远比我们想象的严峻。所以,中国短期看是通胀,但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可能面临非常严峻的通缩。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曾经在某次经济论坛上就表示:

“中国可以尽量避免快速进入到负利率时代。”

(图/好看视频)

其实我们看下我国的历年来的通货膨胀率,并不太高,但是随着利率不断下行,也不排除某些产品的预定利率也会有所调整。

(图/tradingeconomics)

而现在商业保险中带有储蓄功能的增额终身寿险有效保额每年按照3.5%的速度进行逐年递增,并且白纸黑字写进合同,可以有效地抵御通货膨胀,让资产有所增长。

我们拿现在市面上热销的产品——弘康人寿金玉满堂增额终身寿险来说,年纪30岁的人投保,每年保费10万,连续缴费10年,一共万。

如图所见:

第8个保单年度,现价就反超保费了保费,此时保单开始受益!

第30个保单年度,现价高达万,是所交保费的2倍多,此时IRR达到了3.48%;

第50个保单年度,现价达到了万,将近翻了5倍,IRR达到了3.49%,无限趋于3.5%;

如果被保人活到岁,现价能达到万,直接翻了将近10倍!

一份保单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完成了近10倍的现价增长,这水平不心动都难!并且这些现价都是能够取用的,

比方说80岁前一直不动用保单,那么80岁时就可以年申请退保拿回万的现金价值,相比已交保费直接翻了近5倍,并且这都是已确定的增长,缴完保费就一定能涨这么多,这摆在面前的诱惑真的抗拒不了啊!

而如果以后随着利率下行,同样的投入可能就没有这么多了。所以说,想要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建议尽早地配置一份带有储蓄功能的增额终身寿险来抵御。

如果说真的比较担心未来有什么资金急需的地方也不用担心(比如:买车、买房、想创业投资等),在增额寿险的部分产品中还支持减保领取现价和保单贷款功能,这些都是可以让我们获得一笔现金流的方式。

但是,如果在几十年后,我国也进入了“日本病”的状态,那么你所配置的增额终身寿险的有效保额已经帮你锁定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除了担心通胀以外,我们还要担心通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