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知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就曾发言警告,“一波史诗级通胀在路上”。紧接着在3月份,地产大佬王石也发长文直言表示,“伴随着国际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的暴涨,中国同样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输入型通胀。”
回过头来看,不得不承认,马光远、王石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通货膨胀确实在年迅速飙升。事实上,整个年,全球经济共同面对的大问题就是“通胀”。
众所周知,本轮全球性通胀的“罪魁祸首”是美国。受疫情肆虐影响,美国经济在年春季崩溃,因为封锁生效,企业关闭或缩短工作时间,消费者宅家“抗疫”。于是在年4-6月,美国的GDP跌幅高达31.4%,发生了一场残酷的衰退。
货币主义学派专家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一切的通胀都是货币现象。”
为了应对此次疫情肆虐对经济的影响,美国从年起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刺激经济,简单来说就是开动印钞机不停印美元。公开资料显示,从年3月开始,美国采取了超强财政刺激计划和超宽松货币政策,疯狂印钞5万亿美元,致美国通胀持续攀升——去年12月至今年5月,美国CPI同比增幅飞速上涨,从1.4%飙升至5%;6月至11月,又从5.4%涨至6.8%。美国劳工部本月早些时候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1月CPI同比增长6.8%,创下了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另有数据表明,美国生活成本在11月再次攀升,汽油、食品、租金等商品与服务的价格普遍上涨,给美国家庭造成更大压力。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研究员钮文新一针见血指出,美国内部通胀实际意味着美元对外贬值,而美元贬值则是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手段。
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走差,尤其是疫情防控较差的国家,开工率下降。美国疯狂印钞5万亿美元,其他国家也不能坐以待毙,随后全球主要央行也开启了持续宽松政策,充裕的流动性下,具有金融属性的商品价格也一再大涨。再加上全球宏观面整体向上、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反弹和出行的增加推动了对金属、食品和能源的需求。在需求的驱动下,大宗商品价格自然迎来大涨:钢材和铜是上半年大宗商品市场的龙头,此外原油以及一些农产品价格也创近年来新高。进入6月份之后,大宗商品价格再次大幅上涨——能源的紧缺,直接导致动力煤、焦煤焦炭持续紧缺,价格也连创新高。大宗商品价格大涨,叠加全球供应链危机,直接导致生产资料价格高升,进而影响了日常商品价格。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不少中国制造业企业因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大幅提升企业生产成本,且成本无法向下游传导,迫于无法承担亏损的结果,企业被迫停产。
美国的通胀来了,全球性通胀也就来了,且全球经济危机就不会远——美联储是世界央行,它打喷嚏,全球经济也将会随之感冒,这绝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这正是当前全球经济所面临的处境。通过疯狂印钞,推升全世界的通胀水平,这事美国已经干过多次了。经济学家认为,美元M2的高速增长时段,就是美国拼命印钞,带领世界经济一起向着通胀前进的时段。例如-年,-年,在印钞的12-24个月之后,通胀如影随形。
由于美元是世界通用货币,美元通胀,其他货币将跟随,多数国家也一起走向通胀。巴西:通货膨胀率由去年12月份的4.52%一路飙涨到今年11月份的10.74%。为了抑制居高不下的通胀率,年内巴西央行已经加息七次,利率水平创四年多来最高水平;
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涨势就更加疯狂了,由去年底的36.1%,大幅飙涨到今年9月份的最高值52.5%。由于该国的食品通胀程度过于夸张,12月17日,阿根廷宣布将玉米出口限制在万吨,小麦出口限额则为万吨左右——这么做的目的是,优先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再考虑扩大出口配额的事情;
土耳其:通货膨胀率更是由年初的14.97%,疯狂上升到11月21.31%。此外,俄罗斯、西班牙、墨西哥、南非、巴拉圭、智利、比利时、亚美尼亚、德国、匈牙利、尼泊尔等数十个国家今年11月份的通胀率也都超过了6%,高于正常水平。
年通胀飙升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也不可小觑,那么本轮通胀将持续多久?沃顿商学院教授JeremySiegel直言不讳预测:美国通胀率在未来两三年里可能突破20%。这句话释放了两个重要信号:第一、未来2-3年通胀仍会继续;第二、美国的通胀率并未触顶,如果美国继续以目前这种速度供应货币,那么,20%的通胀率有可能在未来两三年里轻松达到。
此外,在12月FOMC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官员们认为,通胀至少会持续到年,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到年底为5.3%。进一步佐证了沃顿商学院教授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12月29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更亲自承认,美国的短期通胀大幅走高且将在未来数月逐步回落前维持高位,而且比预想的高且更具持续性。
全球性巨大的通胀阴影笼罩下,人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不同的变化?
正如王石所言,新一轮通胀来袭,将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底层人民的生活,直白点说“通胀会吞噬财富”,因此数以亿计的普通人应该早早做好应对的准备。
通胀来袭,为什么普通人(弱势群体,尤其是工薪阶级)往往受害最深?对此,专家一句话给出了答案:因为较富裕族群拥有能够抵抗通胀的资产,而工薪族的薪资则较易受到通胀的侵蚀。通俗点说就是,“富人爱通胀,普通人怕通胀”。富人的资产大多是加杠杆购买,比如大城市的优质房产,通胀来袭,富人身上的债务会被稀释;而普通人只有工资性收入,通胀降临意味着物价上涨,手中的财产和货币也会迎来缩水、贬值,同样是元,以前能购买50斤大米,高通胀后,可能连20斤大米都买不了。这时候普通人的生活质量将大大降低。尤其是无稳定经济来源的人群,可能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满足了。
全球大通胀下,中国能否独善其身?
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赵伟认为,疫后“大放水”下,海外进入大通胀时代,国内CPI通胀也可能面临阶段性压力。不过,由于10月份以来,发改委出台措施应对得当,近期煤炭等多种商品期货价格快速下跌,市场面临的通胀压力大幅缓解。但也仅限于缓解,因为在全球经济紧密联系的今天,任何一国想彻底不受大通胀环境影响,是不可能的。
此外,在经济学家任泽平看来,在全球化的“大熔炉”中,全球性通胀来袭时,中国是无法独善其身的。既然如此,那么普通的工薪阶层该如何对抗通胀呢?
任泽平直言,其实普通人并没有太好的办法来应对通胀,毕竟他们只有工资性收入,属于“被通胀无情抢劫”的一类人。通胀来袭,普通人最应该做的是两点:其一是确保稳定的经济来源,即保住自己的工作;其二是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辟副业,增加经济收入。掌握一定的资金后,也可以选择购买三大“硬通货”来对抗通胀。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万不可在风·险敲门时才行动。
任泽平建议未来5年持有这3样东西抗通胀:第一、人口流入的都市圈的房子、土地。这没什么好解释的,发达大城市的优质房产,从来都是非常吃香的,从历史经验来看,这类房产具有很强的资金保值增值属性;第二、供给稀缺的贵金属。和大城市黄金地段的优质商品住宅一样,这类产品也可以充当经济前景不好的情况下的一种避险手段,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但需要提醒的是,投资这个领域,需要极强的专业性;第三、大赛道的龙头公司。现金流优秀且有成长性的公司,可以是投资股票,也可以是在这类公司任职。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未来通胀持续的大环境下,我们还要保证现金流动性。原因很简单,持续通胀阶段,经济可能处于下行期,这意味着市场的波动较大。这个时候,通过配置低风险、高流动性、收益稳定的现金管理产品,保证手里资金的安全稳定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