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返乡创业不孤单乡村振兴有头雁
TUhjnbcbe - 2025/6/14 18:25:00

——返乡创业者陈丽华“走出去”和“雁归来”的故事

与绵阳市三台县接壤的射洪县潼射镇金马村,一座高山上长满郁郁葱葱的油牡丹和芍药,碧云层叠的葡萄藤下挂满密匝匝的葡萄……这就是陈丽华返乡创业多年的成果。

年,在外打拼13年的陈丽华回到家乡金马村。从出钱修路到发展产业,从单打独斗到带领妹妹、妹夫、朋友共同返乡奋斗,陈丽华犹如归家的头雁,让荒芜的土地重新长满了希望。

大山的女儿走出去又回来

7月19日上午,陈丽华正忙着和妹妹、妹夫采摘葡萄。“别看葡萄园规模不大,但销路很好,这些葡萄大多被预定了。”

年,高中毕业的陈丽华到外地一家建材公司上班,短短三四年,从销售员干到副总,年薪高达40万元。年,不甘现状的陈丽华下海经商,通过十几年的打拼成了人们口中的“大老板”。

“如果只是为了挣钱,我就不会在这里了。”说起自己返乡创业的经历,陈丽华将其归结为一种情怀,一种反哺家乡的情怀。

年,回乡探亲的陈丽华发现儿时玩耍的山上长满了荒草。为了帮助村民解决出行难,陈丽华出资45万元,帮助村民拓宽了下山的道路。

道路通了,可没有产业的山村仍然摆脱不了落后的面貌。在这种情况下,陈丽华决定将山上的土地流转,留在家乡发展产业。她流转了潼射镇、复兴镇两个村三个组余户村民的亩土地,用于发展现代农业。

老板当农民成了“门外汉”

从老板到农民,陈丽华直言“比做生意难多了”。

为了找到适合的产业,陈丽华到中江县、茂县、成都等地考察。她发现,随着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四季采摘农场很受欢迎。

依靠学来的经验,陈丽华开始建设四季果园。葡萄不错,种一些;青脆李可口,种一些;丹参产量高,种一些……

没有科学规划和农技人才,四季果园并没有给陈丽华带来预期的效益。“果树长势不好,丹参的产量也没有达到预期。唯一的收入是丹参卖了20万元,给村民发了十几万元工资。”陈丽华笑着说。

意识到自己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精力管好农场,陈丽华将目光投向远在青海西宁做生意的妹妹、妹夫身上。年5月,在陈丽华多番游说下,妹妹陈丽琼、妹夫文正平决定回到金马村共同发展农业。

“当初我姐回来的时候,我还劝她莫回去受苦受累。没想到自己也回来了。”陈丽琼告诉记者。吸取上次“拿来主义”的教训,这一次,三个人没有马上行动,而是一边平整土地,一边四处考察学习。

“潼射镇距离城市较远,山高沟夹并不适合发展观光农业,而适合做农业产业。”在射洪县农业部门指导下,几个人三次北上山东,考察鲜切芍药和油牡丹产业。

年底,陈丽华正式成立四川三生万象农业有限公司,发展以鲜切芍药、油牡丹、中药材为主的绿色生态农业。

“头雁效应”闭塞村成创业新天地

“今年雨水多,一些芍药被淹了。年底要把垄堆高些,还要再增加20亩芍药才行。”摘完葡萄,文正平又和陈丽华商量芍药基地扩大规模的事。

两年多来,摸着石头过河的三个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农业发展难题。

年,园区内的丹参出现叶子发黄的情况。在给技术员打电话仍不能解决问题后,文正平自己学习丹参种植技术,通过将查找的资料与实物进行对比,治好了丹参的病虫害。

“必须自己懂技术才行。我们计划用三到五年建成亩果树采摘区、亩油牡丹观赏区、亩芍药基地和亩苗木的产业发展布局。这些都要靠技术。”在努力学习栽培技术的同时,文正平通过了省农业科学院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成了一名懂技术懂经营的农业职业经理人。

有了“头雁”的引领,一只只飞出大山的“大雁”陆续踏上归程。

在潼射镇北寨村,李茂军的蚕房刚刚卖出第二批蚕茧。年,在陈丽华带动下,李茂军在北寨村流转土地余亩发展中药材、青花椒、桑蚕产业。

“看了她(陈丽华)的基地,觉得能回到农村为家乡做些事很有成就感。”如今,李茂军成立了射洪县冠双种植合作社,带动当地村民开展中药材种植和桑蚕养殖。

在陈丽华带动下,已有10余人回到潼射镇发展产业。

有了归乡的“大雁”,潼射镇荒芜的土地被唤醒,农业农村呈现出勃勃生机。陈丽华说:“既然回来了,就要带着村民把事做好。在成都投资的姚建军马上也要回来一起干。随着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一定能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全媒体记者颜朝辉实习生周楠)

1
查看完整版本: 返乡创业不孤单乡村振兴有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