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记者欧阳晓红
一
你有没有发现,当“衰退”“通胀”频频见诸报端时,眼下的资本市场对其却暂不买账,照“嗨”不误——当地时间8月10日,低于预期(8.7%)的美国7月CPI同比数据8.5%公布后,美股再度狂欢;三大股指普涨。次日,A股也不示弱,做多情绪高涨,沪指站上点,涨幅1.6%。两市超只个股上涨。
此时,不知有“贩卖”焦虑之嫌,还是市场麻木了,全球经济迈向高通胀、低增长、高债务的危机时代,“末日博士”鲁比尼、花旗联袂警告股市风险。花旗认为,现阶段与年的市场乐观情绪相仿,而随后的金融危机使得美股从历史高位下跌超五成。
在西部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边泉水看来,本轮通胀顶点见到,意味着加息最鹰派的时间或已过,叠加经济放缓,通胀预期和实际利率对长端美债形成下行压力,美股估值压力消退。
景顺亚太区(日本除外)全球市场策略赵耀庭则觉得,美联储将不会依据单月数据就判断通胀趋势正在放缓。他建议,市场参与者不要贸然下定论。深入分析便会发现,7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走弱源于许多“暂时性”因素,但其他基本构成因素仍保持非常稳定。
与此同时,要么“紧缩”致“硬着陆”,要么“放松”致“通胀预期发散”,货币政策两难的全球央行还在苦捱中寻找平衡。虽然最新公布的中国通胀数据亦低于预期,且大概率可实现3%左右的CPI预定目标。但国内新一轮“猪周期”开启之际,中国央行对“通胀”格外重视,其在8月10日发布的年Q2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44处提及“通胀”;并明确表示,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物价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同日公布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7月CPI同比上涨2.7%,低于市场普遍预期。东方金诚宏观分析,这表明当前消费品和服务市场通胀形势依然温和可控。PPI与CPI“剪刀差”将呈持续缩小态势,意味着中下游企业成本压力正在缓解。
但,怎一个“胀”字了得!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出“高通胀已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挑战;本轮全球通胀走高的粘性与持续时间比以往更加严峻”;认为中国“全年物价水平将保持总体稳定”,同时指出短期内要“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输入性通胀压力,物价涨幅可能阶段性反弹,不能掉以轻心”。
同时,Q2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还首次指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面临通胀攀升、经济放缓、债务积压、货币贬值以及食品和能源危机的“完美风暴”风险。
对于全球通胀,Q2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在本世纪前20年发达经济体先后经历了“大缓和”和“低通胀”时期,“这一趋势在年已发生转变,今年以来扭转为高通胀的态势更加明朗”。
Q2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近期主要发达经济体面临几十年未有的高通胀压力,“与发达经济体央行前期对通胀形势有所误判、政策调整落后于市场曲线密切相关”。对此,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认为,通胀在后续货币政策框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