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7月23日,央妈通过MLF实现净投放亿,是MLF出现以来投放额度最高的一次。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放水可以有压低本币汇率、压低国内利率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出口与投资,拉动总需求,但是放水也会带来一些影响,比如提高生活成本等。作者认为,放水就是一场赌注,如果要赢的话,就只有让这笔资金流到它该去的地方。
本文转自格隆汇App,作者:Jessie宏观,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政策的转向
最近为“松”与“紧”,央妈与财政部吵了一架,这相当罕见。
前天央妈与财政部的共同爸爸国务院开了个常务会,这个时间开“国常会”,也相当罕见。会议一捶定音,要求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会议表示,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这个说法想来许多人不陌生,所以很多老司机的评语都是: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43个月前,也就是年1月,总理参加达沃斯论坛时的表态,也是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不会搞大水漫灌,注重预调微调。然而结果是,年我们降了5次息,降了4次准。
这轮宽松,点燃了许多牛市。有的比较短,比如股市。有的比较长,但也到了清算时期,比如P2P。有的很长,暂时没看到结束的可能,比如房地产。
BUG是,我们的那轮放水,正好卡在全球流动性开始收的拐点上。
年12月底,掌握全球货币闸门的美联储正式加第一次息,年12月加第二次,年加三次,并且启动缩表。年已经加了两次了,按目前美国的经济形势,今年加四次并非不可能。
美联储年开始提加息,年的时候我们还放了个大水,结果就是人民币承压,资本外流非常严重。看银行间结售汇顺差,都是负的,这还是在我们对外贸易继续是顺差的背景下(见下图):
外汇是我们发行货币的重要基础,这间接的导致国内货币跟着趋紧,再加上政府去杠杆的决策,流动性更加紧张。所以这两年,许多企业过得非常难受,不是股权质押盘爆仓,就是债务违约。
股市自年以来,跌得一塌糊涂,年的估值被大水灌的非常高,国家队救市短期托住,但估值最终是要得到清算的,所以现在看到创业板是创下了新低。而二级市场的清算又会传导到一级市场,一级市场的泡沫并不比二级市场小。看小米这一众独角兽都在星夜赶路,都是想赶在清算前赶快拿到钱。
中美贸易战开打的时候,许多人的观点都是要坚持去杠杆,坚持“清算”,千万不要学习日本,在关键的时刻错误地放水,贻害多年。其实许多人搞错了,对标日本上世纪应该清算的时间点,我们已经错过了,就在年,恰好是全球流动性拐点的前夕,但我们却放了一拨大水。
今天许多难受,都是那轮放水埋下的。
现在的情况是,国外经济普遍还可以,尤其是美国,现在投行的预测是年二季度的GDP增速4%左右,美联储最乐观的数据甚至到了5.3%,这相当相当恐怖。
在国外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我们的出口较前几年有非常大的改善。但BUG是国内现在在流动性趋紧的背景下,各种杠杆面临清算的威胁。反而在美国经济环境转好的时候,我们开始出现放缓的迹象。
我们再推导一下,当年钱多造成的泡沫,养了许多傻公司,完成了许多就业。现在泡沫清算下,许多企业拿不到钱,得saygoodbye,一拨失业降薪潮来临。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谈何说起。
各种痛苦叫起来,终于迫使政府的政策转向。《人民日报》最近也发了个有意思的说法:去杠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进入稳杠杆阶段。
所以,无论政府怎么解释不搞漫灌,放水确实是认真的,也是现在进行时。至于会不会是年那样的大水漫灌,不好说,得观察。
所有人都知道,刮骨疗伤,坚决去杠杆的清算,是忍短痛,求长远的最好选择,但没有人能容忍清算的苦楚。
电影《闻香识女人》里有句台词:“每次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都知道哪条路是正确的,但我从不走,因为太艰难了。”
这就是当下中国真实的写照。
长期的窗口
“清算”的痛楚从末梢神经传导到中枢神经后,央妈与财政部开始吵架,之后市场传出央妈要求银行买垃圾债,并提供MLF支持。
跌跌不休的市场从那时起止跌,周二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放水信息的刺激下,再度大涨。
放水看上去很好用,开动印钞机,既对冲经济放缓,又提振市场情绪,金融市场激活了,又方便企业融资,支持扩张。
问题来了,如果放水这么好用,为什么政府之前要藏着揶着呢?放水究竟影响的是什么?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从长期来讲,是供给因素,它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本还有技术,资源环境这些因素也可以包括其中。我们回想一下,为什么30年前同样的劳动力,我们的经济体量只有那么大,现在有这么大?
关键的因素一是技术的提升,二是资本的积累。
这些因素都与一个国家发多少钞票,没有直接关系。
那放水影响的是什么呢?需求,或者说短期的需求。
一个国家能生产多少是一回事,实际生产多少又是另一回事,这与短期的需求挂钩。需求如果细分一下,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三架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放水可以压低本币汇率、压低国内利率,这有利于出口与投资,拉动总需求,从而释放潜在的供给能力。就好比现在,放水可以缓解流动性紧张,银行不必惜贷,企业可以低成本借钱去投资,人民币贬值可以一定程度上对冲贸易战的影响。
从这个维度看,放水是好的,如果不够,可以再放点。
那它的负面作用是什么?
放水过多,一个负面作用是通胀。好比美国的70年代,现在的委内瑞拉。当然也可能不是通胀(通胀是绝大部分商品价格的上扬),而是部分商品的价格上扬(一般是带投资属性的),比如房地产。不会有人否认年这拨房地产波涛汹涌的大涨与放水有关。
无论是全面通胀,还是部分投资属性的商品价格上扬,其影响都是不均匀的。有的人天降馅饼,而有的人情况就要糟糕得多,这有可能是因为智商,也有可能只是因为运气。
不管是哪种,其结果都是不够稳定,放水会给民众带来更加严重的投机心理以及更强的投资行为,其代价就是催生沉重的债务负担。
债务负担是一个社会与未来缔结的契约,这些累积的债务需要在未来经济的努力下得到偿还。但如果缔结太多,未来的经济生产无法满足债务的偿还,那么未来的经济一定会走向无序与失败:债务人违约,债权人失去赌注。
未来的经济生产又回到了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供给。放水与长期供给没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放水太少,严格限制新增借贷业务,那么可行性的风险项目会受到削弱,从而不利于技术进步。
那放水太多呢?
就如上面说的,放水太多的结果是宏观环境变得相当不稳定,投机心理增强。不确定的未来打消了人对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