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调理月经的三大基础方
TUhjnbcbe - 2021/3/13 1:12:00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的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

导读:排除陈旧性瘀浊是行经期的主要任务,那么,怎么排?治疗过程中,又有哪些需要特别留意的问题?学习一下夏桂成先生的经验吧!

行经期指月经来潮至经期结束。行经期是旧周期的结束,也是新周期的开始。

经期必须排除子宫亦即血海内的一切陈旧性物质,让位于新生,所以古人提出“经期以调经为要”。

我们认为,“行经必须完全、干净、彻底、全部排尽应泄之经血”,“留得一分瘀浊,影响一分新生”。

旧周期的结束需要排除子宫血海内的一切陈旧物质,还包括盆腔、卵巢、输卵管等处的陈旧性物质,特别是因重阴所带来的浊液,让位于新生,让位于新周期的正常演变,故排除陈旧性瘀浊是行经期的主要任务。

因此,调经亦有轻、中、重之法,轻则为一般调经法,中则为活血化瘀法,重则为逐瘀通经法。又因体质、病情、气候等不同,行经时的护理等也颇为重要。

一般调经法

一般调经法是运用轻度的活血药物,使行经期排经顺利,乃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月经来潮时,虽然排泄物并非全是血液,但因与血有关,是以必须通过活血以使之排出。

明清以来,四物汤被广泛应用,至今仍然有人认为四物汤可以统治妇女一切疾病。其说虽然言之过偏,但也的确反应了四物汤在妇科中的重要性。

四物汤中的地、芍、归、芎四味药,具有养血调经的作用,其中地、芍养血,属阴,归、芎调经,属阳。

如在行经期应用,当以归、芎为主,可去地*,芍药用赤芍即可。

实际上,历来众多调经之药,均是以此为基础加减而成,如先期汤、过期饮、泽兰叶汤、芎归调经饮、佛手散等。

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摸索出五味调经汤,药用当归10g,川芎5g,五灵脂12g,艾叶6~9g,益母草15g,按“7、5、3”奇数律于经期服用,经净则停,一般用5天,有的可服7天或3天。

本方药性平和,使用广泛,但下列两种情况慎用或禁用。

一是血热性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不易按时数律干净者。

因本方中的当归、川芎、艾叶均具辛温之性,有助火之弊,服后可致火热加重,出血增多,故非所宜。

二是气虚性月经过多或气虚性经期延长者。

由于气虚不能摄血、统血,子宫收缩乏力,血液妄行而致出血者,活血调经必致出血更多,更长,亦非所宜。

我们在长期的临床使用中发现,本方中的一些药物仍有很大的不足之处,故又制成加减五味调经汤,药用丹参、赤芍、五灵脂各10g,川续断12g,茯苓10g,艾叶6~9g,泽兰叶10~12g,益母草15~30g,经行即服,按“7、5、3”奇数律服药。

之所以如此加减者,乃因城市中的部分女性患者脾胃较弱,容易在行经期腹泻,或在服药后腹泻。

考当归辛润,虽有养血调经的作用,但有润肠通便之弊,易引起便溏,故不得不用丹参替代之。

所谓“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且丹参调经胜于当归,是以多用此。

现代女性不仅忙于工作,且多持家务,劳心过多,体质又多“血少气多”,故心肝气火偏旺者为多。

川芎虽为调经要药,但性温善升,易引起心肝火旺,且川芎动血,对易出血的女性患者亦不合适,是以临床多以赤芍代替之。

赤芍酸寒,活血调经,有一定的清热降火作用,调经而不致引起出血,颇为佳品。

行经期所排出的经血含有较多湿浊,所以前人称为“经水”,是以利湿排浊、除旧迎新乃行经期之所必需,故方中用茯苓、泽兰。

排泄月经,子宫行泻,即开放的作用,但泻中寓藏。如泻之适当,不致损正,则必须加入补肾之药。

川续断不仅有续筋活血的作用,又有补肾助阳的功能,其在调经的同时,又有补肾固纳子宫的作用,于泻中寓藏,故为临床所常用。

活血祛瘀法

此法较一般调经法活血化瘀的力量要大,要强,常用于月经后期、量少、疼痛不畅等病症,代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通瘀煎等。

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是通瘀煎。通瘀煎来源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因阵》。

张景岳在《妇人规》中用其治疗痛经,并指出:“若瘀血不行,全滞无虚者,但破其血,宜通瘀煎主之。”

该方在新方八阵项下治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痛经拒按及产后瘀血实痛,并男妇血逆血厥等证。

药用归尾12g,山楂、香附、红花各9g,乌药6g,青皮5g,木香6g,泽泻9g,水二盅,煎七分,加酒适量,食前服。

兼寒滞者,加肉桂5g,吴茱萸3g;火盛内热,血曝不行者,加栀子6g;微热血虚者,加台乌药6~10g;血虚涩滞者,加川牛膝10g;血瘀不行者,加桃仁(去皮尖用)10g,苏木9g,延胡索12g;瘀极而大便结燥者,加大*3~5g。

张景岳运用此方,根据不同病证进行加减,不可不谓周到,的确适用于妇女血瘀较为明显者。

我们根据临床需要,在该方中去青皮、泽泻、乌药,加入赤芍10g,川牛膝、桃仁各9g,艾叶6~9g,是为我们常用的通瘀煎。

即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各10g,制香附、生山楂各9g,艾叶6g,川牛膝10g,茯苓12g。经行即服,经净则停,按“7、5、3”数律服药最好。

逐瘀通经法

此法在调经法中逐瘀除旧之力量最大,不仅用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且用三棱、莪术等消癥散积,是通瘀方剂中的峻剂,常用于月经量少、闭经、剧烈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等,代表方剂是促经汤、逐瘀脱膜汤等。

促经汤来源于《医统》,具体方药是:香附、熟地各10g,赤芍、莪术各12g,木通5g,苏木9g,当归10g,川芎5g,红花10g,肉桂(后下)5g,桃仁9g,甘草3g。

该方原治妇人月事不行,腰腹作痛。

我们根据临床情况,在原方中去木通、甘草,加入泽兰叶、川牛膝、车前子各10g。

之所以去木通者,因木通苦寒,虽能入血分利湿,但毕竟不利血行,而且木通品种混杂,关木通有*,含有马兜铃酸,损害肾脏,川木通效果较差,三叶木通才是真正的木通,但药房常以关木通代用,故去之。

泽兰叶、车前子利湿祛浊,并有通经利窍的功能。

方中川牛膝、莪术、肉桂三味药,是《妇人大全良方》所载温经汤中的主药。

实际上,本方概括了温经汤、血府逐瘀汤、脱花煎三方,凡属瘀结较甚,经行不畅者,均可应用此方,或在本方的基础上按病情变化而予以加减。

调经法的加减

调经重在除旧,因此在应用轻、中、重三种调经法时,必须根据行经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加减。

行经期的治疗特点可以归纳为“温、通、下、利、心、肾”六个方面,即温阳、疏通、下降、利湿、宁心、益肾,兹分别介绍之。

一、温阳

行經期需溫陽者,有兩個意義:

其一,溫陽,即溫經也。血得溫即行,得寒則凝,此乃自然之理。濕濁亦得溫分解,得溫則利。當然,夾有寒者更應用此。

其二,溫陽者,亦為重陽而用。月經來潮必須在重陽必陰的前提下才有可能。

保證重陽,才能保證月經的順利排泄轉化,是以經期加用一些溫陽藥物,如艾葉、肉桂、台烏藥、吳茱萸等,有助於順利排經,但如火旺迫血妄行者,則非所宜。

二、疏通

行经期是排泄月经、除旧迎新的时期,必须保持通畅。

疏通者虽重在血分,亦包括气分,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湿浊亦易分化,故“经期以调经为要”,调经者,本身就具有活血通畅之意。

是以经期运用当归、川芎、泽兰、益母草等的同时,可加入制香附、木香、乌药等理气之品,以保持排经顺利。

三、利湿

行经期之所以要利湿祛浊者,含有一定的深意。

月经的来潮,从表面上看似乎为经血来潮,实际上为经水。经血中含有较多的水液浊物,这是重阴所带来的结果,且排出的卵如未受孕,必为败卵,败而化浊,亦待排除,还有除子宫外的生殖道,包括卵巢处所残剩的液体,亦需借助月经排出体外。

如排除不尽,将遗而为患,是以利湿祛浊极为重要。

一般在经期,泽兰、茯苓、牛膝、苡仁,甚则车前子、蒲*、瞿麦、马鞭草、晚蚕砂等可随症加入,但月经过多、气虚不摄、肾虚不固者不宜。

四、下降

行经期是重阳转阴,由上升转为下降,由阳转入阴的时期,是以这一时期的下降运动亦是阴长运动的开始,且子宫开放,行泻的作用,泻者下行也。

故行经期调经除旧必须下降,一般用牛膝、茺蔚子、丹参,亦可加入桃仁、枳壳,目的是使经血下行顺利。

五、宁心

宁心者,安定心神也。前人谓心气下降,胞脉通畅,则月事能顺利来潮。

我们认为,子宫依赖胞脉胞络上联于心,为心所主,只有心神安宁,心气下降,才能保障子宫开放正常,排经顺利。

所以,在行经期间选加丹参、柏子仁、合欢皮、琥珀、茯神等,就是为了满足行经期的顺利排泄,以及排尽排畅的要求。

六、益肾

益肾者,补益肾阴也。前人认为,子宫依赖胞脉胞络与肾发生关联,所谓上系于心,下系于肾。

心者,主宰其开放以行泻的作用;肾者,主宰其关闭以行藏的作用。行经期亦寓有藏的作用。

所谓藏者,是指泻中有藏,使排经既彻底干净,但又不能耗伤正气,排出不应排泄的物质,所以需要益肾。

行经期益肾者,需要在泻的前提下使用,药用川续断、牛膝、制狗脊、熟地等,必要时可选加杜仲、补骨脂等。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选摘自《夏桂成实用中医妇科学》,夏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0。

医学之美,源自对生命之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调理月经的三大基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