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人向我咨询职业发展的问题,其实我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是一团浆糊的状态,说实话如果是想在一个单位升官发财那么我是完完全全的反面教材,如果是其他方面比如说斜杠青年或许我还能给一些建议。
说实话,一般下限高的职业上限往往很低,但下限低的职业上限往往很高。比如说银行业,普通本科毕业,可能就是做客户经理、柜台等等,下限很低,起点较低;但发展到后期,支行行长估计就有几百万。
最近跟一个高中同学聊天,她就当某股份制银行的一个支行的行长,貌似待遇不错,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报销,并不比量化差。但她只有普通本科毕业,那些量化私募肯定进不去的。当然,一个支行行长管20多人,相当于她在银行里面属于Top5%了,去私募里头很难管这么多人,很多私募也没有20多人。
因此,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去传统的商业银行工作,下限比较低,门槛比较低,但上升空间是有的。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上升空间。哪怕最基层的支行行长,类似科长,也要Top5%的人才有机会。那么市分行行长、省分行行长就很难了。从所谓职业发展的角度,如果30多岁有支行长,40多岁有市分行行长,50多岁有省分行行长,然后像上海那位那样潜规则32个女下属啥的,这可能是很多人职业发展的最理想状态吧。
但银行的上限挺高的,几大国有银行都是副部级,而且很多当完银行董事长都可以升到正部级的职务,这上限是不错的,可惜跟很多人没啥关系罢了。
跟银行比起来,券商的门槛更高,或者说下限更高,比如都要求名校的硕士,、之类的,银行本科就行了。券商的待遇业普遍比银行要高,可能不需要当到管理职位也可以有不错的收入。券商是比银行更有金融味道的行业。在欧美国家,金融仅包含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而银行业的货币银行属于货币经济学,不大属于金融。因此,其实本科专业读金融的去银行也未必太对口,但是去证券肯定是对口的。
但是,券商虽然下限高,但上限比银行低,大券商一般只有正厅级,没有副部级,而且绝大多数券商董事长都是止步于此,很难进一步晋升。当然,这也是跟99.99%的券商从业人员没啥关系的。大部分人可能止步于VP、SVP,因此,也不要把职业发展想得太顺畅。
比券商门槛更高的是公募基金,可能要排名比较靠前的硕士才行,大公募可能只要北清,或者一些留学回来的,毕竟海外学校比北清排名前的很多,读的门槛又不高。一些知名的公募基金经理也可以有不错的收入,比如几百万肯定有的,相当于银行的支行行长,但支行行长有管理职务的,基金经理没有。但公募基金的级别一般不高,大公募只有正处级,也就是里面的董事总经理也只有正科级,普通基金经理是没有级别的,更别说那些还没当上基金经理的人。因此,可以理解为公募基金下限很高,但其实上限不高。
所以可以看出,哪怕是起点最低的商业银行,其实要达到不错的收入,比如每年几百万,也并不是特别难,只要普通支行行长就行了。像我这种年龄(33、34)的同学很多都可以达到。但哪怕是起点最高的公募基金经理,说实话要达到一年几百万可能也要管理一定规模了。比如管理费1.5%,自己提成5%,那么才7.5%%,管理10亿是75万,可能管理30亿规模的公募才能有两三百万,而且是股票型。如果是那种ETF,管理费0.15%,则要管理亿才有了。
当然,很多明星基金经理管理几百亿,年入可以几千万,但那毕竟是少数。对应银行的分行行长,哪怕明面上的收入没那么多,但人家动不动潜规则32、64个人的,更高级别的赖小民多个人住同一个小区,比公募基金牛逼多了。上次博时的公司高管包养小三被捉奸在床,案发地是80平的两房豪宅,跟银行业的大佬比起来,贻笑大方。
美国顶级量化私募的门槛比国内公募更高,动不动哈佛斯坦福的统计博士,高中都是IMO/IOI金牌级别的,秒杀北大光华、清华经管、清华姚班、清华计算机+金融,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但其实发展上限也不高。很多TwoSigma的华人年收入止步于-万美金,税后收入可能也就是国内普通支行行长的水平,毕竟纽约税高;人家行长还有各种公费报销,不像一个小量化啥都要自己掏腰包。
因此,如果觉得自己智商不大行,但情商爆表,可以选择门槛较低的行业,比如银行;如果自己智力爆表,IMO金牌,麻省理工本科,那么可以去顶级量化和高频交易的公司,哪怕没有晋升下限也挺高,其实那种地方基本上一辈子也没法晋升的;另外夹在中间的芸芸众生,就去普通的券商、公募吧。
说实话,这类纵向发展总是给人一种金字塔的感觉,比如支行行长管几十人,分行行长管几百人,那么总得有几十几百的人给你管,这种模式不大有普遍性。我觉得大家没必要太看重纵向发展,可以考虑横向发展。其实想赚钱任何业务都可以的,主要靠量。比如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