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高平市十四五重点标注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
TUhjnbcbe - 2022/8/7 18:01:00

我在晋城讲故事,你从故事观晋城。

高平市十四五规划日前发布,今天围绕城镇化建设内容,截取重点为大家分享。

(延申内容点击查看:十四五建议、晋城十四五、城区十四五、泽州十四五、阳城十四五)

提示:重点阅读“加粗、标色文字及图片内容”

战略定位

——对外开放发展和晋港澳台合作高地

积极外接长治市、中原城市群、京津冀、港澳台等区域,高水平稳定经贸,增进团结,凝聚共识

——推动中心城区、高铁新区和开发区“三区”联动发展

加快大县城建设,提升中心城区生活品质和承载力;推动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加快开发区建设;对标丹河新城,高标准建成省内一流高铁新区;抓好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五大特色小镇。

——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区

打造新能源、轻量化材料、珐华、陶瓷、潞绸、生物制药等产业技术研发制造集聚区。

——古韵长平文化旅游目的地

持续叫响叫亮神农炎帝故里、长平之战发生地、中国古建博物馆、上*梆子戏曲之乡“四张文化名片”。

——宜居宜游的康养福地

重点推出“游苏庄、品良户、养卧龙、禅清云、骑野川”等特色品牌。

——生态文明、高效低耗的锦绣高平

大力实施丹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苏庄湾人工湿地和丹河生态廊道;将“城市中的公园”升级为“公园中的城市”。

——全产业链示范区

做大做强凯永养殖、厦普赛尔等重点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主要目标

把一批重大基础性项目列入国家、省和晋城市“盘子”,打造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到年,全市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快提升;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数量显著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约束性指标完成省、晋城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转型

到年,力争工业增加值达到亿元,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0%,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1.5%。

高水平开发新空间

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在民生、教育、人才、生态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区域联动发展体制机制。

对接太原都市区、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珠三角,在产业互补和全链协作、基础设施、旅游开发、生态环境等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探索推进一体化建设,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

依托台湾产业园,深化与港澳台交流合作,重点开展金融平台、技术咨询、人才交流、专利授权等务实合作,加大技术成果和产业转移承接力度,推动双向投资。

依托高速铁路网络,优化公路交通布局,融入山西“铁路、公路、飞机”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实现高平与省内外毗邻城市之间交通全贯通。

健全城市路网系统,按照“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北接北环路、南通南外环、打通断头路”的要求,实现城市南北大循环。

推进陵侯高速高平南出口东西两侧二级路与一级路的贯通、拓宽工作。

完善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系统、行人过街设施,积极探索公交专用道建设方案,加大公交网络运行频次。

规划建设国道提升改造及改线后的连接线和循环路。

新型城镇化

围绕“一轴一廊三区五镇”城镇化载体,把国道作为未来城市发展主轴,建设丹河生态廊道,推进中心城区、高铁新区和开发区“三区”联动发展,打造国家级神农特色小镇和寺庄*梨、野川运动、陈区艺术、北诗有机旱作农业等特色小镇。

——大县城建设

以国道作为未来城市发展主轴,加快大县城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中心城区生活品质和承载力。建设中心城区“七纵十横”道路格局,拉大中心城区框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让老城焕发生机。坚持规划引领,让新区强势崛起。

对标丹河新城,高标准推进高铁新区建设,打造生机无限、开拓创新、多元共享的活力新城。

继续大力实施丹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建设苏庄湾湿地和丹河生态廊道,对东仓河开发区段进行生态综合治理。

——三区联动

推动中心城区、高铁新区和开发区协调联动发展,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中心城区进一步完善城市水、电、气、5G等市*服务。高铁新区要科学布局学校医疗、公共文化场馆、商业、服务业等,加快实现“路成、水成、景成、房成”。开发区要加快“筑巢引凤”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一区四园”,构筑以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建材、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晋东南副中心

拓展城市空间,提升中心城区作为高平市综合服务中心能级。深化“一城五镇百村”特色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高平建设成晋东南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生态空间

加强城镇公共绿地建设,对西山公园、牛山公园、米山湿地公园、炎帝公园等进行整治提升,建设炎帝文化苑,加大道路绿化、小游园建设以及城市空闲地绿化力度。

到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其中,示范区内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稳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住房保障

因地制宜推动城市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完成老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居住环境质量。到“十四五”末,市区(含高铁新区)人口预计达23万人、人均居住面积达45㎡、住宅总面积达万㎡。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加快基础设施向街道办事处所有辖区延伸,向农村延伸。

推进长晋线(寺庄段)与国道的横向北外环建设,打造高平物资外运的大动脉。

完善北部热源厂建设,提高供热质量和能力。

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支持力度,保障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继续实施城乡、镇村公交网络低票价、全覆盖工程。

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乡村振兴

以红薯、小米、中药材、食用菌等“特”“优”农产品为主,发展丹河源头特色农业产业带有机旱作农业。

全力延伸“五彩”现代农业产业链:生猪“白色”产业、*梨“*色”产业、富硒红薯“红色”产业、食用菌“黑色”产业、丝绸深加工“彩色”产业。

依托“山西药茶”公共品牌发展机遇,以连翘、*参、*芩、丹参和芍药等特色品牌为主,以河西、石末、南城、三甲等乡镇为重点区域,引进和扶持一批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

古韵长平

系统梳理、挖掘炎帝文化、长平之战古*事文化两大文化脉络,依托开化寺和羊头山石窟等文保单位、苏庄和良户等传统村落、上*梆子戏曲等文化遗存和

众多古堡文物资源,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整合高平大景区,将炎帝陵、羊头山、长平之战遗址等打包发展,力争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推动长平之战历史文化公园、珐华文创产业园和上*梆子戏曲园建设。

打响炎帝文化和长平之战古*事文化两大文化品牌,建设炎帝文化旅游区和长平之战历史文化公园,继续高水平办好海峡两岸神农炎帝经贸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

统筹规划已具雏形的苏庄康养小镇、神农文旅小镇、寺庄*梨小镇、米山教育小镇、陈区艺术小镇、野川运动小镇以及“王叔和”医药产业园建设,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向纵深发展,打造乡村旅游全产业链,培育富有高平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明确康养特色村“三室一厅”规划定位,“一厅”即城市会客厅,依托苏庄古村,打造城市会客厅;“三室”即良户、南河和果则沟(三村联建)项目,依托“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的招牌,规划建设南坡村山上的城市卧室;依托南河村,将卧龙湾规划建设成水边的城市卧室;依托良户村,打造中国北方太行古村落农耕商贾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和“活着的古村落”,规划建设城市书房。

精心打造集临床、预防、康复、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神农健康城,医院集团改扩建医院神农分院、康养中心项目。

规划建设炎帝雕塑,依托苏庄湾,链接丹河市区段,以神农炎帝农耕文化为元素,打造大型城市文化主题公园。

生态修复

教育资源均等优化

到“十四五”末,“五校五园”、马村小学(新建)、建宁和原村中心园全面建成。

五年内共撤并整合农村小学26所,初中13所。全市共保留小学49所、初中11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市区学生占比达到2/3以上。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高标准寄宿制小学、中心幼儿园。

实现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高标准的中心幼儿园。全面普及普惠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达99%。

做强高平一中,加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提升高中办学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引导民办高中转型、多元发展,到年,建成3所晋城市级以上特色高中。

健康高平

欢迎持续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平市十四五重点标注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