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花紫根红寄丹心,勤工俭学之刨药材
TUhjnbcbe - 2022/11/17 23:02:00

“意苦叶繁深,高阳盛处寻。开胸消痛痹,千载寄丹心”,简友王先生的一首《咏丹参》,让我的思绪不由回到了童年时期,那些与丹参有关的往事。

丹参,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一枝五叶,卵圆形叶片。一苗数根,细长呈圆柱形,外皮土红色,晒干后切片可入药,具有活血通经、排脓生肌的功能,主治冠心病、心绞痛、痈肿疮*等病症。

民间早些年,将其称作“丹心”,这与流传的一个感人故事有关。

Longlongago,海边的小渔村里,自幼丧父的“小蛟龙”阿明,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操劳过度,母亲不幸染上了恶疾,久治不愈。

好心人告诉阿明,东海中的一个无名小岛上,有一种开紫花、长红根的药草,煎汤内服,就能根治其母之病,但海路水流湍急、暗礁林立,登岛者九死一生。

病不等人,阿明救母心切,毅然驾船出海,凭着高超的技术和水性,终于闯过了“*门关”,采到了传说中的仙草,药到病除,母亲很快便痊愈了。

村人对阿明冒死上岛的举动,和采药救母的一片丹心非常敬佩,便把这种根茎赤红的药草取名“丹心”,流传过程中,取其谐音便叫成了“丹参”。

清明之后天气回暖,家乡避风的向阳坡处,拱出了稚嫩的*色丹参幼芽,藏匿在枯*的草丛里,十分隐蔽不太容易发现,只有在挖野菜时,偶尔会看到一两株,但是大家都形成了默契,只有经过夏天的成长,等到秋后才可以采挖。

几场雨水过后,嫩芽疯了似的长成*绿色的一大篷,六月份以后,蓝紫色的小花竞相开放,一串串的甚是漂亮惹眼,秋天花朵凋谢,包在宿萼中的,一个个椭圆形的小小的种子便成熟了。

寒露过后,地里的庄稼收获的差不多了,我和姐姐便开始了勤工俭学之路,叨花生、摘山枣、采桑螵蛸,干得最多的就是刨药材了。

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姐弟俩拐上篓子,拎把小镢头,迎着朝阳、踏着露水便出发了。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山路两边、田埂地堰上的老枯草,银白色锯齿状的叶片四仰八叉地趴在草丛里,看准了位置用镢头轻轻刨起,再捎带点五六公分长的根。

白头翁更好辨认,一根长长的茎,顶端有蓬松如发的球状白毛,深深地刨起长长的根部,扔进篓子里,回去再慢慢的收拾。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少有人迹的大山深处,阳光充足的山坡草地和沟边斜坡,是丹参最喜欢生长的地方,而且越是土壤肥沃、透气性好的沙地上长得越是旺盛。

小孩子眼尖,远远的就在灌木丛边发现了目标,有一篷不小的丹参藏在草棵里,稍微有点发*的叶片上还顶着枯萎的花萼。

清除干净周边的野草,从距植株十来公分的地方,围着圈用镢头狠狠地刨下去,等土都蓬松了,再用力一翘,整株丹参连根带叶全部翻了起来。

经过一个夏天的成长,土红色的根部饱满粗壮,保留其中能用来入药的,小心的剔除叶茎和泥沙。把细小瘦弱的植株,再填回土穴里,压实边土让它们继续生长。

临近中午,秋后的烈日依然那么热辣,连续作战让我们满脸都是汗水,好在两个大篓子已经装满了各种药材。

放下镢头,摘上几捧红彤彤的山枣,酸甜可口刚好解馋,一上午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

采回来的药材,仔细地除去枯叶和须根,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晒上几个日头,干的酥焦了即可装袋保存。

一个秋天下来,我们能刨上个十多斤各种药草,送到乡里的收购站可以卖上“一大笔”钱。

除了买些学习用具外,姐姐还能来一块喜欢已久的花手绢,男孩子只要有几本“抓特务”的小人书,就可以在小伙伴面前显摆一阵子了。

多么有趣的童年,没有引人入胜的电视和网络游戏,也没有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家族作业和补习班,天天徜徉于山林、河流、田野之间,与大自然亲密地融为一体。

虽然物质生活比较匮乏,但只要靠着自己辛勤的劳动付出,就会有所收获,尽管与现在相比只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但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自由的,更是令人怀念一生的!

快八十岁的母亲患冠心病有五六年了,经常胸闷气短、心慌背痛,尤其到了冬天,常常被折磨的疲倦不堪、彻夜难眠。

每次回家都要带上几盒复方丹参滴丸或者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其中的主要成分就是丹参,就是我们姐弟俩童年时期,在山沟田地边,随处可寻的紫花红根。

在当时那个闭塞的小山村,有谁能够知道,漫山遍野的药材到底有什么功效,又有谁能够想到,孩子们辛辛苦苦刨回来的丹参,治愈了多少身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

人生本无常,世事难预料,姐弟俩被生活所迫的无奈之举,也算是为辛勤劳作一生的母亲,修的一场孝德吧。

祝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够“福如东海寿如山,貌似小童身体健。”

1
查看完整版本: 花紫根红寄丹心,勤工俭学之刨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