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河南省*府新闻发布会上,南阳市*府副市长阿颖在会上透露,“十四五”阶段,张仲景国医大学即将“上线”。
在南阳,医圣张仲景家喻户晓。一本《伤寒杂病论》,留下千年救世良方;一座医圣祠,引四方才士拜谒。
5月12日,正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医圣祠和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了解中医药发展和艾草制品产业发展情况。此行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南阳,这颗被称作“药都”“世界艾乡”的明珠,近日,焕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85岁老中医的“医圣情结”
南阳城东,温凉河畔,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气势宏伟,博大雄浑。这便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医圣”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医圣祠。5月13日下午1点,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记者走进医圣祠,园区并不太大,进门后沿中轴线即可直达尽头,不少游客正在园区打卡拍照留念。
在医圣祠内,一位手拄拐杖、身着唐装、走路略微佝偻的老人家格外引人注目。他头发花白,上了年纪,面含肃穆,走走停停。
老人名叫李隆映,今年85岁,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是位从业60余年的老中医。退休前,他是湖医院的主任医师。
交谈之间,记者发现,老人虽年过八旬,却耳清目明,口齿清晰,逻辑严密。
提起张仲景,老人表示:“我非常崇拜张仲景,有生之年必须来一趟。”
这位“仲景迷弟”在两天前,也就是5月11日,由儿子驱车公里,耗时6个多小时,在当天晚上8点左右抵达南阳医圣祠。第二天,总书记视察南阳,也走进了医圣祠。
老人感慨:“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我们中医药的发展,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很多利好*策,这是中医药发展的大好时机。咱们的中医,能保肾强身,颐养气神。我们从事中医的人,讲究医德,不为名不为利,医者仁心。”
老人对张仲景、李时珍等名医的故事如数家珍。他表示,他的家乡距离李时珍故乡只有45公里,去过好几次李时珍纪念馆。
李隆映老人在年还曾在杂志上发表论文《略论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的主要学术成就》,论述庞式伤寒学研究。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前往高校参加中医学研讨会。
除了李隆映老人之外,一位同样年过八旬、身穿*装、佩戴*徽的老*医,也前来医圣祠,寻访医圣传奇。
游客不断增多。祠园内,上至八旬老者,下至3岁孩童,拍照打卡、游园观光,好不热闹。
立于门前,抬眼望去,坐北朝南的医圣祠,子母阙蔚然耸立,气势雄浑,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
“中医药”长街,绵延1.5公里
5月13日下午2点,中医张淑珍按时坐诊。
“最近食欲不振,有点胸闷。”刚一进门,四川籍在宛务工人员小施就面带憔悴地说。
“我用经方,5服药见效。”把脉、询问……几分钟之后,张淑珍给出建议。张淑珍是一名中医师,她的中医馆坐落在南阳市医圣祠街西段路北。
中医馆向西,米处,即为温凉河,隔河向西为医圣祠,河东为医圣祠街,被南阳人称为药都市场。进入医圣祠街,一股浓浓的中药气息扑面而来,中药商店和中药诊所连绵分布。
西峡山茱萸、方城裕丹参、桐柏桔梗、镇平杜仲、邓州麦冬、内乡*姜……上百种中药材皆汇聚于各个中药铺古色古香的瓶瓶罐罐、药柜药匣里。
在一家名为“义和祥名贵细药”的中药铺内,药匣子一格一格,上有闪着冷凝光泽的铜拉手,匣子上贴着中药名。
药铺主人冯大娘告诉记者,他们店里有三四百种中草药,最常见的当数当归和*芪,“医院使用,还会零卖给一些散户。”冯大娘老家在许昌,上世纪90年代,他们来到医圣祠街租下三层小楼,开起中药铺,如今,两个儿子都在南阳定居生活,都在经营中药材生意。
与冯大娘不同,张淑珍侧重于中医看病,“我们是看病和卖药,有的店是专门卖中药,不看病。”张淑珍爱人称,医圣祠街紧临医圣祠,上世纪90年代自发形成,已有30余年。从年算起,张淑珍夫妇来医圣祠街开店,已足足两年时间。
张淑珍从毕业到现在,已从事中医行业20余年。年,23岁的张淑珍从张仲景国医大学国医系(后改为南阳理工学院国医系)毕业,被分配到医疗行业工作,年后辞职,开始在南阳开民营诊所。
年,张淑珍夫妇搬到医圣祠街,租下一间50多平方米的门面,作为诊所。“50多平方米,房租一年4万元。”张淑珍说,这房租不算太贵,但沿医圣祠街,越往东,房租越贵。
从医圣祠沿医圣祠街向东,一直到独山大道,绵延米左右,道路两侧,或为中药房或为中医诊所,有多家。
张淑珍坦言,整条街虽然被中药占据,但诊所并不多,仅为15家左右,其他多为中药商店,他们的病人大多来自周边,外地的也有,为此,她还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