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后疫情时代通货膨胀,慢慢要开始传导到最终
TUhjnbcbe - 2023/1/2 20:51:00

原本不打算写关于通胀的文章,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通胀在这几年来一直稳步上涨,这几乎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

但前几天朋友给我发了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兴趣。这张照片是某电器公司所发的《暂缓接单告知函》,在5月12号当天发出来的,我把原文贴在下处,供各位参考:

尊敬的客户:由于全球资本对中国制造业的疯狂打压,大肆炒作各种制造业原材料、囤积芯片等等,导致金属原材料、玻璃、泡沫、开关等不断大幅度涨价持续走高,使得零部件及整机材料成本上升过大,人工成本也越来越高。材料还在涨,飞速上涨的原材料导致壳体原料成本上涨超过20+元,电机风轮成本上涨超过10+元,公司4、5月份全部产品皆为贴本制造!亏本经营做不长久!经研究决定,从年5月15日暂停接受ODM客户订单,建议客户观望二周,待材料稍作稳定再谈价,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为汶川同胞默哀!

为了验证金属原材料是否真的价格飞涨,罗sir特意去看了相关的期货和外盘数据后发现,最近金属原材料的价格的确是突飞猛进。

不管是期货还是外盘,金属原材料的价格在这段时间内都有不同的程度上涨。

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碍于信息的不对等,我无法确信是否全球资本真的在对中国制造业进行“疯狂打压”,但可以确定的是,金属原材料的成本的确是在飞速增长。

钢筋、水泥、玻璃、泥沙、泡沫等原材料的上涨,最终一定会传导到消费者的终端。

那么这一现象究竟是一般物价上涨,还是通货膨胀呢?

一般物价上涨指的是某些商品因为供需失衡造成物价暂时、局部、可逆的上涨。请注意,这里用的是可逆这个词汇。

一般物价上涨,例如前几年三十多一斤的“二师兄”,起因还是因为猪瘟给闹得。不过一般物价上涨是这不会影响到货币贬值的。

但通货膨胀不同,通货膨胀则是能够造成一国货币贬值的该国国内主要商品的物价持续、普遍、不可逆的上涨。

而造成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一国流通的货币量远远大于本国有效的经济总量。

现在我们回过头再看,一场金属原材料的普遍上涨,是否能够引起通货膨胀呢?

在国家统计局
  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3%。其中,城市下降0.2%,农村下降0.5%;食品价格下降2.4%,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下降0.7%,服务价格上涨0.4%。

居民消费价格看起来并不高。

但工业品价格,早在四月份就已经有了一些势头。4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8%,涨幅比3月份扩大2.4个百分点(PPI);

出厂价格的上涨,我们可以理解为工业原材料的上涨,以及人力成本的上涨。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四月份的PPI指数(生产价格指数)。4月PPI涨幅创下了三年半以来的新高,由于疫情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未来的PPI指数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并在二季度出现全年的高点。

当生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那么普遍性地商品价格上涨,也只是迟早的事。

一、后疫情时代的变化

从国际情况来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是比较大的,这对国内的PPI指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原材料的上涨,也导致了生产端的成本不断加剧。

后疫情时代所带来的影响,从时间线上,可能从一两年到几十年不止,这其中既包括经济*策的影响,也包括人口心理变化上的影响。

从经济*策来看,受到疫情的影响,全球各地央行都在不断放水,以刺激经济的迅速回潮。受此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的经济预测上调为增速6%;同期,WTO对全年贸易的预测也上调了8%,需求的改善拉动了一部分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价格。

这是第一点变化。

第二点,受到疫情的影响,原材料的生产国,尤其是南美等国家,原材料产出下降。加之疫情所带来的国际航运的限制,航运成本的提高,这也加剧了原材料的上涨。

这种变化是瞬息万变的,但最终由生产传导到消费,依然需要漫长的时间。

原材料与原材料之间,互为原材料;生产品与生产品之间,又互为生产品。

以上的两点变化,似乎都在说明,通货膨胀不会到来,阶段性的阵痛似乎已经过去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二、全球量化宽松,会出现什么情况?

很多人看到我在文章开头例举的原材料上涨,以及本文的标题《通货膨胀,慢慢要开始传导到最终的消费端》,会误以为我论证的是原材料的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

其实不是。

我想要论证的是,全球量化宽松,很有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

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各国*府客观上的确没有什么好的、及时的、有效的*策。无非就是经济发展困难时实行量化宽松;经济发展势头向好时实行货币紧缩。

在这一点上,过去我们都信奉市场有效理论。该理论相信自由市场下的自由行为,任何经济上的阵痛最终都会带来一个良好的后果。

但从美国的大萧条以来,人们不满足于美国*府的碌碌无为。胡佛总统被迫下台后,罗斯福上台颁布罗斯福新*,不再采取“市场有效”理论,而是*府出手适当干预经济的做法。

罗斯福新*的核心是:在保存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抛弃自由放任、全凭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自我调整的*策。

这样做的确让美国走出了二战前期的大萧条。但也因此为各国央行提供了一些必要的措施,那就是一旦发现任何经济危机的苗头或者趋势,那么央行都会出手进行人为干预。

干预的方式一般有两种,量化宽松和货币紧缩。

这种干预一定是必要的吗?或者说,我们如何去判定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以及*府干预经济的尺度?

著名的华人经济学者陈志武认为,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很有可能持续影响往后几十年。

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源自干预经济所带来的后果。

大家普遍认为,经济危机的出现一定是不好的,一定是需要各国央行去干预的。不过这种思维,从全球经济危机的出现频率和后果来分析,我们会发现每次经济危机的出现,又源自于“物极必反”的定律。

例如,股票指数的虚高;互联网公司市值的盲目吹捧;房地产价格的泡沫等等。

换言之,陈志武教授认为,经济危机本身是一种生态系统的“自毁”程序,意味着新的生机涌现。但现在人为的干预,使得生态系统的自毁变得无效了。

当市场去惩罚那些做错的公司的时候,*府会出手相救、会进行干预。这会带来两个问题:

市场不再是有效的,至少在奖惩上不再有效对企业自身的心态影响(如果*府每次发生危机都会救我,那么我是不是应该更激进一些?)

最后,陈志武认为:各国*府包括人们都应该从一个更长的时间线来看待这次疫情。至少换个角度,我们能发现疫情在对某些经济行为和人的风险偏好上,是能够带来正面启发意义的。

在后疫情时代,全球性的量化宽松,除了以上两个问题之外,还有可能带来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以及大宗商品的上涨,已经能够说明一些例子了。

而通货膨胀最先危及的会是什么人群?答案是:一般收入家庭。

过去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会出现一个财富的大洗牌的情况。但今天的人为干预经济,让这种大洗牌变得困难了起来,可能他的账面上的确损失了几百万,可他依然是富豪,对他个人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但对普通人来说,这场疫情所带来的损失,只会令他们雪上加霜。

如果我们把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比喻为一个生态环境,那么疫情的出现,有可能是某个物种的无休止繁衍所带来的,这种无休止繁衍看似需要尽快解决,但在解决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任何东西都是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变量、一个因素,它们之间的作用往往是相互的。

拯救危机,有可能会带来一场更大的危机。

这是全球量化宽松背后的一些其他思考。

市场经济,盈利是奖赏,亏损是惩罚。跟对了市场,会得到奖赏;跟错了,则会得到惩罚。但现在的情况是,人为的干预下,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也许现在我们回答这个问题轻而易举。我们可以用许多的数据来佐证我们的答案,例如待业的人群减少了,企业倒闭的数量减少了,人们的消费指数上升了,招聘市场开始活络了。

但我们不要忘记,从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看待这件事,看待另一个可能。

亏损和盈利,本就是市场行为。*策的干预下,短期来看是拯救它们,但长期来看,是否会留下更大的黑天鹅呢?

量化宽松是否会带来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是否又会传导到消费端,这也许需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去验证,但也许需要用几年的时间去印证。

从宏观到微观,从群体到个体,这个传导的过程往往是漫长的。

而干预经济生态和市场,我们往往也需要很多年后,才能够看到这次行为所带来的真正影响是什么。

反过来想,干预市场就一定是百害而无一利吗?

end.

#宏观经济#

1
查看完整版本: 后疫情时代通货膨胀,慢慢要开始传导到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