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经济史研读关于信用膨胀政策与加剧通货膨胀
TUhjnbcbe - 2023/1/10 1:10:00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117687.html

经济史研读:关于信用膨胀*策与加剧通货膨胀的原因的思考——通常情况下,财*部根据一笔新增加的存款,就可以签发支票办理支付。社会公众主要是公司企业从财*部收到支票后,委托其开户商业银行代收款项,并将其存入该银行。商业银行将支票送交中央银行收款,中央银行从财*部存款账户转出,并转入商业银行存款账户,即减少财*部的存款,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的新增额,相当于原来的减少额。两者抵销的结果,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额,比社会公众购买国家公债以前没有变动;财*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额,也比其销售国家公债以前没有变动。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也恢复了原状。所以,社会公众认购国家公债,对整个社会的货币流通量没有影响,不致引起通货膨胀。

由此可见,*府发行国家公债,如在银行系统内销售,则对货币流通有不良的影响,会引起和加剧通货膨胀;其中尤其是中央银行认购,其影响则更为巨大。但公债如果是在社会公众中销售,则对货币流通没有不良影响,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所以不能笼统地说,只要*府发行公债,就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关键在于公债为何人认购。

上举是假设*府财*部新发行一批国家公债,要么全部由中央银行认购,要么全部由商业银行认购,要公全部由社会公众认购。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一般情况是对财*部新发行一批国家公债,其中一部分由中央银行认购,一部分由商业银行认购,还有一部分则由社会公众认购。而且,国家公债在发行以后,可以进入二级证券市场转手买卖,中央银行还以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家公债称为公开市场业务作为其执行一定的货币*策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实际情况远比上面假设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一、信用膨胀*策

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信用膨胀*策,人为地制造虚假的购买力,刺激市场的“有效需求”,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以维持经济的增长,减少失业,并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央银行是负责制订和贯彻执行国家的货币*策亦即金融*策、信用*策的国家机关。中央银行在实行信用膨胀*策时,要运用以下三个传统的货币*策手段:运用法定存款准备率手段,降低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以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运用贴现率手段,降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贴现率,以鼓励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手段,在金融市场上从银行系统和社会公众购进国家债券,使商业银行获得追加的存款准备金,从而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目前,第三种手段是最常用的。

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实行信用膨胀*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有:扩大对私人企业的贷款。放宽对居民个人的消费信贷。增加对居民个人的住房抵押贷款等。由于信用规模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生产规模的增长,造成了信用的过度扩张,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美国的国内信贷总额,从年的亿美元增加到年的亿美元,四十一年间增长了22.73倍,而同期工业生产仅增加2.77倍;日本从年的亿日元增加到年的亿日元。三十年间增长了65.11倍,同期工业生产仅增加12.24倍;西德从年的亿西德马克增加到年的亿西德马克,三十一年间增长了25.31倍,同期工业生产仅增加1.94倍;法国从年的亿法郎增加到年的亿法郎,四十年间增长了79.41倍,同期工业生产仅增加3.30倍;英国从年的96.0亿英镑增加到年的.1亿英镑,三十一年间增长了18.90倍,同期工业生产仅增加0.82倍。信贷的增长都大大地超过了工业生产的增长。

再从银行系统对私人部门贷款的增长情况来看,增长速度更为惊人。美国银行系统对私人部门的贷款,包括对企业的贷款和对消费者个人的贷款,从年的亿美元增加到年的亿美元,增长了49.16倍。其中对企业的贷款,同期从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增长了6.27倍;对消费者个人的贷款,同期从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竟增长了71.31倍。这三项增长指标都远远超过了同期工业生产的增长,其中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增长,尤为引人注目。美国的分期付款消费信贷总额包括由商业银行、金融机构、零售商店、汽油公司等单位提供的,从年的亿美元增加到年的亿美元,仅十四年间就增长了3.2倍。

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私营企业的资本自给率较低,约占16%,其余84%完全靠银行贷款支持,因而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很大。而银行则实行过度贷款*策,致使贷款额过度扩大。日本银行系统对私人部门的贷款,从年的亿日元增加到年的亿日元,增长了67倍。日本由银行和金融机构向居民个人提供的消费、服务、住房信贷总额,从年的亿日元增加到年的亿日元,仅十一年间就增长了21.6倍。

英国银行系统对私人部门的贷款,从年的23.9亿英镑增加到年的.3亿英镑,增长了49.97倍。英国由金融公司和零售商店向居民个人提供的消费信贷总额,从年的38.56亿英镑增加到年的92.08亿英镑,仅五年间就增加了1.39倍。银行在扩大信贷时,即使有充分的资金来源,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的因素。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之间应该遵守配伍原则,即银行如果吸收的是短期资金其中主要是存款人的短期存款,就应该用于发放短期贷款;银行如果吸收的是长期资金其中主要是存款人的长期存款,才能够用于发放长期贷款。银行只有遵守这一原则,才能保持流动性。

但是如果银行违背了这一原则,吸收的是短期资金,却用于发放长期贷款,致使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之间搭配不当,就会发生问题。银行在这样经营业务的情况下,常常要依靠中央银行的支持;当短期资金的所有者存款人提取存款时,银行却已把这项短期资金作为长期贷款发放出去而处于冻结状态,此时银行就只有依靠从中央银行获得贷款保持流动性。换言之,也就是依靠向流通界增发货币来解决。这就常常会加剧通货膨胀。战后初期,法国的商业银行曾大规模地承做公司企业中期票据的贴现业务;当由于短期存款的客户提取存款而使商业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时,商业银行常常持中期票据到法兰西银行办理再贴现,从而增加流通界的货币流通量。

银行扩大信贷可能促成过度投资,使投资超过国力所允许的限度。这种情况会引起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紧张。因为,一方面随着货币资本的不断投入,会从流通界抽去大量商品,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使社会商品可供量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在建设项目竣工以前一段较长时间内却没有商品投放市场,以吸收原来投入的大量货币,从而引起物价上涨,加剧通货膨胀。当代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已如上述。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也是产生和加剧通货膨胀的原因。

二、加剧通货膨胀的原因

1、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巨额顺差的国家,如西德,中央银行形成宠大的外汇储备,商业银行也积存了目额的外汇存款。当这些外汇储备和外汇存款用于从外国进口的商品劳务进行支付时,对本国货币流通不会有什么消极的影响。但是,当外汇存款人将外币兑换成本市以便在本国进行支付时,就会迫使本国中央银行增加货币流通量。而且,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顺差大都是由于对外贸易收支顺差所造成的,这就意味着本国商品的出口额要大于外国商品的进口额,其后果是国内商品可供量的相对减少。一方面是货币流通量增多,另一方面是商品可供量减少,一增一减造成流通界货币量过多,成为通货膨胀的因素。

2、外国游资的流入

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对于流出国家和流入国家的货币流通状况都有影响。其中对流入国的影响尤为巨大。外国大量游资的流入,常使流入国为了兑换外币而不得不增加货币供应量,导致流通界货币量过多,产生和加剧通货膨胀。

欧洲美元的泛滥,是美国输出通货膨胀,加剧西欧各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由于大量资本输出,对外援助以及巨额海外*事支出,国际收支经常发生逆差。长期以来,美国凭借美元的特殊地位,其国际收支逆差的绝大部分都是用美元来抵偿。因而,在美国境外,主要是在西欧各国,就积存了大量美元,这就是欧洲美元;在50年代末期并且形成了欧洲美元市场。70年代以来,欧洲美元激增,至年底其净额已达亿美元之巨。

由于欧洲美元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所以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形成一股巨大的冲击力量。它经常地从一个国家流向另一个国家;它流到哪个国家,就增加哪个国家的货币流通量,从而加剧该国的通货膨胀。在美元不断贬值的情况下,欧洲美元经常冲击*金、外汇和商品市场。

西德、瑞士等货币坚挺国家,就常常由于其本国货币受到抢购,而不得不用大量本国货币购进美元,从而被迫增加本国货币流通量。这就会使这些国家本已存在的通货膨胀更为加剧。例如,在年2月初和3月初美元第二次贬值前后的两次抛售美元的风潮中,西德中央银行就曾被迫兑出二百多亿西德马克购进美元,以支持当时的美元汇率,这不能不加剧西德国内的通货膨胀。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济史研读关于信用膨胀政策与加剧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