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经济史回顾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如何导致结构
TUhjnbcbe - 2023/1/20 19:25:00
北京中科白瘕风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comments.html

经济史回顾: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如何导致结构型通货膨胀出现的?众所周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在合理的经济结构中才能顺利进行,农轻重的比重是从生产部门角度讲的,即产业结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从分配方面讲的,即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是国民经济中的基本经济结构。合理的经济结构是保持货币流通正常,通货稳定的客观基础;反之,经济结构不合理,必然产生结构型的通货膨胀。建国近四十年来,我国出现过多次结构型的通货膨胀。

~年,是建国以来产业结构变动最剧烈的时期之一,国民经济在“以钢为纲”产业结构*策的干扰下,脱离了综合平衡的发展轨道,孤立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农轻重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产业结构十分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轻重结构失调。“一五”时期国家为了实现工业化,改变旧中国工业落后的状况,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轻重比例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趋于协调。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3.3%,工业总产值占56.7%。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总产值占55%,重工业总产值占45%。但经过三年,到年,农业总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1.8%,工业总产值占到%,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总产值下降到33.4%,重工业总产值上升到66.6%。工业生产建设的迅速发展,过多地吸收了农村劳动力,减少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造成农业生产的大幅度下降,影响了对市场农副产品的供应。同时,也影响了对轻工业提供原材料,也影响了轻工业生产的发展,影响了对市场轻工业产品的供应。

第二,工业内部结构失调。这一期间,采取“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突出发展钢铁冶炼工业,采掘工业滞后,冶炼加工能力同采掘能力比例失调。为了适应钢铁翻番的要求,采掘工业被迫实行强化开采,这种建立在比例失调基础上的资源强化开采,很难支持冶炼加工工业的高速度发展。

不仅如此,而且机械制造能力比原材料增长更快,全国工业企业机床拥有量,在这三年中增长1倍,机械工业的迅速发展,加强了对原材料的需求。加工工业内部环节之间比例关系也失调,加工工业在生产安排上重主机,轻配套,许多配套厂转产主机,使新增加的生产能力因为不配套,不能发挥作用。

第三,产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型化。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产业组织在缺乏专业化协作基础上分散程度提高。但这种分散的提高不是建立在专业化协作基础上的,而是迅速扩张工业建设规模的结果。因此,必然带来专业化协作的停顿,产业组织结构的松散,企业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的下降。

在这期间,中央从发展地方工业,加强战时应变的力出发,提出各大协作区以至省要建立独立地方工业体系的方针,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使地方工业迅速发展。地方工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不顾各地区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的历史形成特点,地区封锁,重复生产,重复建设情况十分严重,这样必然造成全国经济的分散割据状态,破坏了国家统一的经济计划,不能集中使用财力、物力去建设重点急需项目,这样既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地方工业的建设。

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是建立在迅速扩张需求,强迫性增长供给的基础上,这种结构变动必然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使国民经济运行受到严重阻碍。

由于上述产业结构失衡,农业生产力遭到破坏,农业生产力大幅度下降,轻工业生产下降,使消费品的供给日益紧张,社会消费需求迅速膨胀,造成消费需求与消费品供给严重失衡;同时,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动是以增量变动为主,具体表现为生产建设上的投资需求膨胀,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急剧增加,造成投资需求与投资品供给的严重失衡,加剧了社会物资总供求的矛盾。由于上述消费品供求与投资品供求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严重失衡,必然产生通货膨胀。

从到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我国的经济建设完成了一次从严重困难到再次繁荣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在年-年的十年间,我国的产业结构又遭到一次严重的破坏,工业发展再次突出“以钢为纲”的方针,片面追求钢产量,结果加剧了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扩大了两大部类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第二部类的产品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表现为生活消费品供不应求,对大量商品采取限购*策;另一方面,第二部类的产品又出现了生产过剩,但是,这种生产过剩又往往被许多单位不讲究经济效益,盲目上项目,形成能源动力不足,原材料短缺所掩盖。

其次,这十年里,由于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单纯追求产值产量,在处理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上、贯彻执行“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忽视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造成了产业结构的失调,生产性投资偏高,非生产性投资偏低,加剧了人民生活的困难。商业服务业网点少,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最后,这一时期实行了以备战为中心的建设方针,使我国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备战型特点,给正常的经济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由于大量投资集中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国防工业,降低了整个宏观经济效益,而且重工业的产值比重增高,加重了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由于追求各地区自成体系,产生大量重复建设,既使资源浪费,又扩大了建设规模,影响了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这一切都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

70年代末初期,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没有消除,对国情和现实深入调查研究不够,对历史经验认识不足,对经济规律缺乏认识和掌握,不适当地提出超高速度发展的要求,重犯了急于求成、盲目跃进的错误,从而使国力不足和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重犯急于求成的错误,指标过高过大,严重脱离我国国情和国力。如要求在年前建成“十大油田”,“十大钢铁基地”等个大型建设项目,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指标、高技术、高水平,实际上仍然是重工业过度超前,形成比例失调,重工业与轻工业争能源、原材料的矛盾更加突出。

第二,大规模引进技术和资金,步子迈得过急过大。投资规模过大,大型项目过多,都超出了基本建设和国民经济所能承受的限度。在国内配套、吸收消化能力及建成后的燃料、原材料供应等方面,以及外汇储备都存在着严重脱节。

第三,产业结构失衡又一次加剧。从工农业的总产值构成看,农业的比重下降,农业与工业的比重失调加剧,从工业总产值的构成求看,轻工业的比重下降,轻重工业的关系更加不协调,根棉不能完全自给,消费品供应普遍短缺。

经济超高速度增长主要是重工业,特别是加工工业的发展和带动,造成电力、燃料和原材料供应更加短缺,交通运输通讯状况出现更加紧张的局面。产品结构的矛盾比较突出,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货不对路的钢材和机电产品大量积压,商品库存中滞销产品增多,与大规模基本建设形成鲜明对照,原有企业的技术、设备、产品都老化,缺乏更新改造的能力。

上述产业结构的失调,必然造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短腿,结果农副产品、轻工业产品严重供应不足,名牌产品、优质产品更是一抢而光,质次价高、货不对路的产品积压,市场货币流通量过多,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产生结构型通货膨胀。经济结构的另一个方面,即分配结构。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中重要的比例关系,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消费则是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最终目的。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适当,经济发展就比较快,人民生活就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和改善,就可以实现市场物价稳定,货币流通正常,通货稳定;反之,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不适当,经济发展速度就不实在,人民生活也得不到改善,甚至实际生活水平还会有所下降,必然发生通货膨胀。

总结

积累大部分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基本建设投资和货币发行关系极为密切。如前所述,基本建设投资中大约40%左右是要直接向市场投放货币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过大,必然发生货币发行过多。所以,哪一年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过大,哪一年货币发行就大。建国近40年来,我们多次发生过追求高指标、高积累,任意扩大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造成财*收支不平衡,出现财*赤字,货币发行过多,发生结构型的通货膨胀。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济史回顾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如何导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