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基于中国经济,看中国作为东南亚市场提供者
TUhjnbcbe - 2023/2/21 17:21:00

中国经济发展及经济开放分析

1.经济规模分析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中国GDP占全球份额已经从年的1.74%,提升至年的16.35%,达到接近欧盟的水平。尤其是在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中国快速走出金融危机冲击并维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速,而长期经济增长低迷的日本则进一步陷入困顿,欧盟GDP占比在欧债危机爆发后也呈现继续下滑的态势,美国GDP份额尽管在危机后有所恢复,但也很难回到危机前鼎盛时期的水平,中国化危为机成功把握住了这一次历史机遇,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快速提升。

从经济规模角度看,中国已经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在亚洲区域内的地位也逐渐增强。国际货币和区域货币往往是全球和区域内强国的主权货币,然而由于国际货币存在网络外部性,人民币区域化程度仍然较低。

当区域内大国经济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时,与区域内其他经济体之间会呈现出实际冲击的弱相关性,从而成为区域经济的稳定器,该国货币也会逐渐成为区域内其他主权货币的稳定器。

随着中国在全球和东亚地区的经济地位继续稳固和提升,可以预期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GDP占全球份额已经达到日本年代巅峰时期的水平,彼时正是日元区域化拓展的时期,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币区域化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2.中国开放程度分析

自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进入10年高速发展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量的份额从年的4.88%提升至年的9.99%,仅用了十年时间便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并在此后十年维持领先优势。

目前来看,全球贸易格局已经基本稳定,中国仍将长期维持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的地位。进出口本币计价结算是货币国际化拓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在全球和区域内贸易地位的提升将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作为东南亚市场提供者的地位

1.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亚洲地区最大的市场提供者,区域影响力不断增强。在目前资本项目有限放开的背景下,对外贸易是推动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力量。

自年中国与东盟建立经常性双边贸易合作协商机制以来,经贸往来越发密切,并仍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年,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并首次超过美国,东盟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

年上半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3.2%,但对东盟进出口却逆势同比增长达5.6%,东盟也一跃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区域内贸易表现出较强的韧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东亚15国共同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未来中国同东盟国家间的经贸关系和货币金融合作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从东盟国家的视角来看,东盟对美国、欧元区和韩国的进出口占比始终比较稳定,而对日本的进出口占比则近乎持续下滑,年仅为8.04%,与欧元区地位相当。

同时,东盟同中国大陆的进出口占比增长强劲,从年的11.99%提升至年的18.07%,东盟同中国大陆的进出口额相当于同美国和日本的总和,中国市场对东盟国家的影响力日益加强。如果东南亚国家选择人民币作为货币锚,那么随着东南亚区域内以及中国同东南亚贸易的增加,使用人民币的成本将降低而收益会增加。

从东南亚各国出口目的地来看,年中国大陆已成为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5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并且也是文莱、泰国、越南3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反映中国市场在东盟国家中具有普遍的影响力。

货币锚选择是各国货币当局的独立决策。基于中国市场在东南亚国家中的普遍影响力,东南亚各国将人民币作为货币锚具有合理性。

2.基于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角度的分析

东亚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中国自东南亚各国进口资本品、零部件进行加工,再向美国、欧洲等外部市场出口最终产品的贸易模式,中国从东盟进口增速与中国向美欧出口增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反映出以中国为枢纽的区域生产网络的深化发展。

这意味着东南亚国家有动力维持本币与人民币之间的稳定性,存在将人民币作为货币锚的需求。

人民币国际化及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

1.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人民币国际化起源于我国企业的实际需求,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国内进出口企业存在降低汇兑成本的需求,提出希望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

在此背景下,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开始试点,并在年推广至全国。同年,我国也开始了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结算的探索,先后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中试点人民币跨境结算。

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放开,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从支付结算逐渐拓展到投融资、储备货币等领域,并在年10月正式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目前,人民币已连续九年作为中国第二大国际收付货币,并且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储备货币和支付货币,以及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全球已有超过60个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从全球外汇市场交易情况来看,近二十年来包括美元在内的主要国际货币在全球外汇市场的交易份额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美元地位相对稳固,而欧元从年的38%下滑至年32%,日元从年的24%下滑至年的17%。随着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开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市场的交易份额从不足1%迅速提升至4%。

全球外汇交易市场逐渐演变为多种货币动态竞争的格局,人民币有望凭借中国的全球影响力获得更大的交易份额。

从跨境收付结算的角度来看,年汇率改革后人民币跨境收付结算经历短暂下滑,而后在-年迎来高速增长,并接连创下历史新高。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到19.67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金额的比重达到了38.1%。

近两年来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跨境收付规模大幅增加,反映出金融市场扩大对外开放带来的影响,增长主要来自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投资市场。

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被纳入特别提款权(SDR),新的SDR货币篮子中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所占权重分别为41.73%、30.93%、10.92%、8.33%和8.09%。

人民币被纳入SDR后,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由此前的1%快速提升至2%并保持稳定,与此同时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份额从65.36%下滑至61.26%,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有所下降,全球外汇储备呈现多元化趋势。

海外人民币存款受人民币汇率影响较大,-年,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境外人民币使用增加,使得离岸人民币规模水涨船高。在人民币贬值预期的推动下,年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开始快速下滑,尤其是在“汇改”之后。尽管央行通过对人民币离岸市场进行干预,暂时稳定了人民币汇率,但同时也降低了境外投资者对持有人民币存款的信心。

不过,随着中国逐渐开放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以人民币计价的证券资产赢得了境外投资机构的青睐。

截至年末,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为9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境外主体持有2.3万亿元人民币,股票市场市值5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境外主体持有2.1万亿元人民币。

随着“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RQFII等金融开放举措的实施,境内外金融市场逐渐打通,A股与人民币债券也相继被纳入主要的国际指数,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的人民币债券资产和股票资产大幅增加,国际投资者看好并增持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无疑会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2.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

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金融体系陷入严重流动性短缺的局面,中国人民币银行相继与多个贸易和投资伙伴国家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为其提供流动性支持,并顺势推动人民币的国际流通。

截至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超过3.7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已同东南亚地区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四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目前中国与四个国家的货币互换规模达亿人民币,占总额的比重达到20%。

年中国进一步与老挝签署双边本币合作协议,允许在两国已经放开的所有经常和资本项下交易中直接使用双方本币结算。

年东盟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的37.4%,达到了历史新高,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的被接受程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对外直接投资也是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在对外投资中投资方倾向于采用本币进行结算,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占比在年达到峰值10%,与欧盟和日本相当。此后由于中国加强对境外投资的限制以及贸易摩擦影响,中国对东南亚直接投资也出现了下滑,但中国仍是东盟国家重要的FDI来源国。

年以来,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也得到了稳步提升。

截止年末,东南亚地区至少有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新加坡六个国家将人民币作为本国官方外汇储备货币之一。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于中国经济,看中国作为东南亚市场提供者